石门颂

时间:2025-04-04 15:56:22编辑:分享君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1.正确纸笔 2.平移笔法3.绞转笔法4.转折笔法书法临习《石门颂》注意要点:《石门颂》字奇,格高,至爱。相比于《张迁碑》,《石门领》更为稚朴,线条古拙遒劲有力,结字如儿董随意书写般自然纯粹,真,直击内心。临习前注意要点:1)分析总结笔法/笔画规律;2)分析总结结字规律;笔画特点:瘦劲,线条自然律动变化丰富;结字特点:不做正局,似奇反正险绝,疏密有致。用长锋毛笔,书写时故意放慢速度,可随性自然抖动毛笔,注意结字的疏密正斜变化即刻写出其味道,可适当融入手札的干湿浓淡,故作变化,半临半创,不失古怡之要,又兼己性。切记用水过多,行笔过快。

石门颂的笔法和书写特点

石门颂笔法是典型的碑法用笔。书写特点:特点之一,是结字以疏朗开阔为基调。特点之二,是用笔以绞转笔法为主。特点之三,是整体气息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动静相合,相得益彰。此帖通篇结字以横式为主,大多数字的结字都呈扁长方形。后半部分,特别是临至结尾处,结字不像开篇略显拘谨,而是优游不迫、率意从容,偶尔出现几个以竖长方形为外形的结字。单个字内部空间的分割也不再像开篇时那样相对平均呆板,而是丰富多变、有紧有松。

石门颂隶书书法赏析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名《司隶校尉杨孟文颂》,摩崖石刻。在陕西省褒城县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字迹放浪形骸,天真自然。"向有隶书中的草书之说。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石门颂隶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石门颂隶书书法欣赏   石门颂隶书书法图片1   石门颂隶书书法图片2   石门颂隶书书法图片3   石门颂隶书书法图片4   石门颂简介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0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隶书的种类   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书体。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秦隶、汉隶、古隶、八分、飞白、散隶之分。东汉是隶书鼎盛时期,魏、晋后被楷书替代,仅用于法书。   一、徒隶书有两义:   1、隶书初起时的名称。2、因六朝碑文皆民间所书,故称徒隶书。佐书一作左书,即隶书。   二、草隶有两义:   1、草率书写的隶书,系混合草、行、章草的隶书体。具有草书笔划省简和纠连的特点,但区别于成熟的严格的章草、今草,用笔带有浓重的隶书特点。   2、指草书和隶书。八分隶书一体,亦称分隶、分书。其名始于魏、晋。章程书用于写章秦、法令的一种书体。   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古隶与今隶对称。广义包括秦隶和汉隶,近年出土汉简、牍、帛书甚多,西汉隶书已具波碟。今隶与古隶对称,实指真书。一般认为钟、王变体,始有今隶之名,以别古隶。楷隶隶书中规整有法度者,与草隶对称。楷,言有法度,可为楷模。一说楷隶为隶书中带有真书楷法者。

上一篇:淡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