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简历

时间:2025-04-03 01:13:10编辑:分享君

洪葵的基本情况

1984.9―1988.7 武汉大学生物系 微生物专业 学士学位1988.9―1991.7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加工系 热带作物产品发酵方向 硕士学位1995.9―1998.7 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微生物学专业 博士学位1998.11-1999.7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系 Research Associate2000.7-2000.10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系 Research Associate2004.11-2005.11 获得英国皇家学会KC-WONG中国学者奖学金在英国Heriot Watt 大学 (Host by Grant Bergeys)和Newcatstle 大学(Host by Prof Michael Goodfellow)访问学习 UK Royal Society China Fellow 1991.7―1999.9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加工系(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学院)助教、讲师、高聘副教授,工学院院长助理。1999.9―2000.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科研处 处长 副教授(高聘教授)2000.4―2002.4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副教授(高聘教授).2002.5―2006.9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PI, 教授.2006.9-2010.1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PI 教授2010.12―现在 武汉大学药学院 教授 1.基因组学指导的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发现与大量合成(部分合作):以对微生物全基因组的认识,挖掘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多样性,提高目标产物的合成量。研究内容包括:① 微生物(分离自特殊环境、新分类类群、产新化合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次级代谢相关基因功能注释;② 药用微生物活性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③放线菌分类系统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的相关性;④目标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及产量的提高;⑤沉默基因的激活与新次级代谢产物类型的发现。目的是探索某种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的能力有多大?2.药物化学指导的海洋微生物(放线菌)活性化合物分离鉴定(部分合作):通过对已有微生物药物的化学特征及药效的认识,从所收集的微生物发酵粗提物库中,通过化学、生物活性、次级代谢合成基因、菌种等层面的新颖性,设计目标化合物筛选和分离方案,分离、鉴定、发现新的微生物药物功能分子。3.微生物系统学指导的药用海洋微生物资源(菌种、基因)的分离鉴定:以对微生物分类系统的认识,发现药用微生物资源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分布规律。主要研究内容:① 药用微生物(放线菌)资源的分离鉴定;② 药用微生物(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检测筛选(部分合作)。③ 放线菌的生物地理学。目的是探索什么样的微生物具有药物合成潜力,通常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环境)? 2012.1-2014.12 863子课题“红树林海洋微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研究”(2012AA092201-5),2012.1- 2016.12 欧盟第七框架项目(FP7),“Increasing Value and Flow in the Marine Biodiscovery Pipeline” in short PharmaSea (Project ID 312184)2012.1-201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467 “红树林小单胞菌培养与非培养水平多样性与地理分布”2011.7-2014.6 863子课题2011AA09070106“逆转多药耐药抗乳腺癌化合物HDZ-137成药性评价”2011.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泰国海岸带红树林土壤放线菌及其生物活性物质/311111402972011.1-2013.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启动经费),306-273450 “基因组测序指导的海洋微生物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2011.1-2013.12 科技部中泰合作项目:以培养和非培养技术研究热带海洋与陆地放线菌资源( 19-505J)

洪葵的介绍

洪葵, 博士、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1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新药发现研究。应用基因组测序及沉默基因激活、生物勘探、宏基因组、选择性分离、结构导向分离等技术,在采样生态、菌种类型、化合物类型、生物活性评价等层面采用目标导向的策略,收集高质量红树林微生物资源5000多份,菌种类群包括具有高活性天然产物合成能力的青霉和曲霉等真菌以及链霉菌、小单孢菌、疣孢菌、游动放线菌、小双孢菌、野野村菌等放线菌。与天然产物专家合作分离鉴定天然产物200多个,其中新化合物70多个,有活性的化合物50多个,申请专利11项,其中授权4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分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海洋分会理事。为“IJSEM”,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等以及国内《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海洋学报(英文版)》,《林业研究(英文版)》等杂志审稿人。

上一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