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

时间:2025-04-09 22:58:17编辑:分享君

藏族文化有哪些特点?

1、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2、地域性和多样性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3、完整性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4、宗教性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扩展资料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在历史的进程中,藏文化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周边文化互动、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现出文化互动的各种迹象,这些迹象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部落遗迹中都有明显反映。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画,不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质,而且在其发展、变迁中也应表现出它的复合性,这还有待于与印、巴两国的岩画作比较研究。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

藏族文化特色有哪些

藏族文化特色有:语言、藏文、文学、服饰、藏历等。1、语言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2、藏文“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3、文学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4、服饰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5、藏历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


帮我介绍一下藏族的起源和历史

*** 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

在 *** 地区的多次考古发掘,充分说明了在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活,并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他们就是今日 *** 族的祖先。



同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样,在其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自然界的了解,生产力的缓慢提高,逐步形成了许多部落,其中以 *** 山南地区的雅砻部落发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变人” 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





谈到有关 *** 族的起源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与 *** 族起源有关的几个传说。

有关藏族民祖先生存之地形成的传说中,最著名当推“沧海变桑田的传说”: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卷起波浪,搏击着长满松柏、铁杉和棕榈的海岸,发出哗哗的响声。

森林之上,重山叠翠,云雾缭绕;森林里面长满各种奇花异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迈着蹒跚的步伐,悠闲地在湖边饮水;杜鹃、画眉和百灵鸟,在树梢头跳来跳去欢乐地唱着动听的歌曲;兔子无忧无虑地在嫩绿茂盛的草地上奔跑……这是一幅多么诱人的和平、安定的图景呀!有一天,海里突然来了头巨大的五头毒龙,把森林捣得乱七八糟,又搅起万丈浪花,摧毁了花草树木。

生活在这里的飞禽走兽,都预感到灾难临头了。

它们往东边跳,东边森林倾倒、草地淹没;它们又涌到西边,西边也是狂涛恶浪,打得谁也喘不过气来,正当飞禽走兽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飘来了五朵彩云,变成五部慧空行母,她们来到了海边,施展无边法力,降服了五头毒龙。

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风平浪静,生活在这里的鹿、羚、猴、兔、鸟,对仙女顶礼膜拜,感谢她们救命之恩。

众空行想告辞回天庭,怎奈众生苦苦哀求,要求她们留在此间为众生谋利。

于是五仙女发慈悲之心,同意留下来与众生共享太平之日。

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于是,东边变成茂密的森林,西边是万顷良田,南边是花草茂盛的花园,北边是无边无际的牧场。

那五位仙女,变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五个主峰,即:祥寿仙女峰、翠颜仙女峰、贞慧仙女峰、冠咏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边缘之上,守卫着这幸福的乐园;那为首的翠颜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玛,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当地人民都亲热地称之为“神女峰”。



*** 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

但是,高源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高源隆起急剧上升。

最近几年对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的测定证明,高原还在不停地上升着,这个上升速度在地救历史上是惊人的,但也不过一年上升一二公分罢了。



臧民族一直坚信这样一个西 *** 种起源的神话:相传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由神变来的猕猴授戒律后,命它从南海赴 *** 雪域高原修行。

这只猕猴来到雅隆河谷的山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一个女魔施尽淫欲之计,引诱它说:“我们两个结合吧!”猕猴回答:“我是观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

如若与你结合,就会破了我的戒行。”女魔说:“你如果不同我结合,我就只好自尽。

因为我前生注定要降为妖魔,你我成不了恩爱夫妻,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妻子,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

那时,雪域高原将成为魔鬼的世界,万千生灵将遭残害。

所以,希望你答应我的要求。”与女魔结成夫妻会破戒,若不与妇魔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

内心矛盾的猕猴返回普陀山,请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

你能与她结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后代,是莫大的善事。

作为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速与女魔结成夫妻。”猕猴与魔女结成伴侣后,生下了6只小猴,它们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寻食生活。

3年后,当猕猴前去探视子女们时发现,它们已繁衍为500只,林中果实即将枯竭,生活凄惨。

老猕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于观世音菩萨,并遵圣者之命从须弥山取出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

猴子们因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能说话了,逐渐地变成了人,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远古的传说竟能与达尔文的猿猴变人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有关近代的 *** 族的生存与发展历史,相传公元前237年的一天,雅隆河谷的牧人在赞唐廓西发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聪慧青年,他的言行举止与本地土著人不同,放牧的人们回聚居地请示如何处置这位男青年。

长者派出12个颇为聪明的苯教教徒上山,盘问男青年从哪里来。

男青年用手指了指天,长者及教徒们以为这青年是从天上来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兴。

12人中为首的便伸长脖子,给这位“天神之子”当轿骑,前呼后拥地把他抬回部落,并把他神化,说他是 *** 第十三代光明天子下凡,一至拥立他为部落首领。

人们尊称他为“聂赤赞普”。

藏语中,“聂”是脖子的意思,“赤”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王。

因为他是被牧人驮于颈上请回来的,故称“用脖子当宝座的英杰”。

聂赤赞普是吐蕃部落的第一个首领,聂赤赞普统一了雅砻部落,并修建了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雍布拉康坐落在距 *** 140公里的乃东县泽当镇东南不远的雅隆河谷的山岗上。

这座无任何豪华可言的建筑名为“雍布拉康”,“雍”是尊母,“布”是孩子,“拉康”为庙宇,故可称谓“子母宫”。

雍布拉康规模较小,它耸峙山头,面西而立,前部为一幢三层楼房 ,后部是一座碉堡形式的高层建筑。

聂赤赞普成为了 *** 历史上第一部族首领。



从一世赞普至公元五世纪约近一千年的时间里, *** 农牧业经济发展迅速并掌握了铜、银、铁等的冶炼技术。

此间, *** 的原始宗教苯教占据着 *** 的意识形态领域,早期的苯教类似于萨满教,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以祭祀、占卜、禳灾为主要宗教形式。

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苯教深得人心,且在统治阶层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托日赞时期,佛教开始传入吐蕃,由于苯教集团强大的势力,佛教只传入未得以传播和发展。

直到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 *** 并建立了第一个吐蕃王朝开始, *** 才进入了文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尤其是近年来 *** 考古的发掘工作为 *** 族的起源说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尤其是卡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卡若遗址位于 *** 昌都以南12公里,发现于一九七七年。

在澜沧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级台地上,海拔高度3100米。

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两次发掘共获房屋遗址28座,石工具7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万余件,装饰品50件,以及粟米、动物骨骸等。

卡着遗址经放射性碳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

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巨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

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

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

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

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国石台、石围圈等。



卡若遗址的这些特征表明,卡若文化是 *** 高原上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过去在定回县苏热、申扎县卢令、日上县扎布、普兰县霍尔等地发现的旧石器,在那曲、申扎、双湖、班戈、聂拉木、日土等地发现的细石器,在林芝、墨脱以及在 *** 、札达、乃东、小恩达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都与昌都卡若文化有相似之处,似乎具有某些联系,或者说受到卡若文化的某些影响。



卡若文化并非 *** 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东面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黄土堆积中发现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肃、青海境内存在着距今四、五千年之间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等文化。

卡苦与这相邻的两地区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

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著文化的盘状敲砸器见于甘肃四坝滩、永靖大河庄和酒泉下河青马厂类型遗址。

切割器见于兰州附近的罗汉堂、齐家坪等马家窑文化遗址。

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也同样见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

至于卡若文化早期的圆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传统和居住形式。

卡若遗址发现的粟米,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耐干旱,南方较少种植。

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从马家李文化传播面来。



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 *** 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西 *** 的祖源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说明从河煌南下的氏羌系统的人仅仅构成 *** 先民的一部分,而已是后来加入融合的一部分。

实际上,早在旧石器时代, *** 就有原始人居住。

卡若遗址发掘的资料说明, *** 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广阔的土地。


藏民族传统文化有哪些 藏民族传统文化介绍

1、服饰: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2、饮食: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

3、民居: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

4、文化特色: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

5、器物用具: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


藏戏是藏文化的什么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西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藏戏的艺术特点: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雄”是正戏,先由“温巴格更”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然后人物上场。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上一篇:朗香教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