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慈寿寺塔怎么样?
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寺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故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的废址上。
慈寿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砖塔,高约50米,挺拔秀丽。塔基和塔身上均有精避暑胜地。罗汉堂北为普明妙觉殿。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孙中山纪念堂。过纪念堂为金刚宝座塔院,玲珑华丽的汉白玉石塔耸立其间。塔高34.7米,有石阶可盘登塔座。塔座正中开券洞,孙中山衣冠即封葬于此。塔座上有两座圆型喇嘛塔和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
整个金刚宝座塔满布雕刻精致的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和云纹梵花等,依西藏传统美砖雕,生动细腻,为明代密檐塔的代表作。塔旁有明万历年间雕刻精美的线刻观音像和关帝像碑两通。
慈寿寺及塔在当时为皇家工程,也可以说是不差钱的工程。所以慈寿寺塔修建得砖雕、石雕,密密麻麻,内容丰富,不胜枚举,保存不错,文化内涵丰厚,旁边花草树木,值得一游。
更多关于北京慈寿寺塔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35fa6161573115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慈寿寺的简介
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名永安万寿塔,俗称慈寿寺塔,亦称八里庄塔。慈寿寺及塔是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有孤塔子存。“草根”皇后为自保而建塔,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是慈圣太后,姓李,出身卑微,仅是一名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遂母以子贵,被加封为贵妃。隆庆皇帝在位6年后驾崩,死时只有36岁。李氏虽早年丧夫,但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10岁,所以内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执掌,但因她出身微贱,表面上虽贵为太后,实际上却处处受制,甚至在用膳时也不能和万历及皇后平起平坐,只能站着。宫廷中的生活充满了凶险,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于是她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并在她主政其间在全国各地、京城内外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慈寿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慈寿寺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基址是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的墓地,它是李太后授意万历而建。建慈寿寺时,李太后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工匠,并详细地过问寺庙的建造进程。《明史》中记载,由于建慈寿寺耗资巨大,大学士张居正曾以财政匮乏为由反对建寺,由此可见当时建成的慈寿寺是多么的豪华富丽。原慈寿寺内有天王殿、鼓楼、钟楼、永安万寿塔、延寿宝殿、宁安阁等一系列建筑,形制整齐,规模宏大。其中宁安阁匾额为李太后手书,后殿内供奉九莲菩萨像。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将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现今的一座砖塔,这就是现在位于京西八里庄玲珑公园内的玲珑宝塔。玲珑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因为原属慈寿寺内建筑,又称“慈寿寺塔”。据《日下旧闻考》记:“慈寿寺去阜成八里,圣母慈圣皇太后所建,经始于万历四年,成于万历六年……慈圣皇太后为穆考荐冥祉,神宗祈嗣,寺成赐名慈寿寺……有永安寿塔,塔十三级,高耸入云。”由此可以确定此塔曾是慈寿寺建筑的一部分。另外,塔碑上“慈圣宣文肃皇太后之宝”几处印文,更指明了塔的主人就是李太后无疑。玲珑塔为八角13层密檐实心砖塔(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层密檐,称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须弥座上部雕刻有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由于长年的风化,2013年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认。塔身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拱券门上的匾额分别是:南面“永安万寿塔”,东面“镇静皇图”,北面“真慈洪范”,西面“辉腾日月”。每层有佛龛24个,原供奉铜佛312尊。门窗两侧塑有金刚力士像,这些塑像历经风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处布满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严重风化,但仍可辨出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在古代,把铃铛挂在寺庙的屋檐上主要是为了驱邪。玲珑塔檐角原挂有风铃3000多枚,站在塔下仔细聆听,由于风的强弱、长短、方向的变化,铃声也随之产生微妙的变化,清脆悦耳,仿佛在演奏一场多姿多彩的交响乐。玲珑塔塔顶为镏金莲珠塔刹。由下至上仰望玲珑塔,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塔身稳固美观,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对玲珑塔进行过精心的修缮,以至宝塔矗立至今。
北京的慈寿寺塔能到塔里去吗?
不能,因为慈寿寺塔为密檐式八边十三级实心砖塔(由于塔心是实心的,不是空心的,所以无法攀登)。
一,慈寿寺塔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原名永安万寿塔,又名永安万寿塔、八里庄塔、玲珑宝塔,仿天宁寺塔而建。慈寿寺及寺内塔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两年后建成,是慈寿寺的一部分,基址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太监谷大用墓地,是仿照天宁寺塔修建的。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十岁,内外政事均由李太后执掌。李太后平生好佛,在她主政期间,命人在京城内外兴建修缮了许多佛寺,慈寿寺即为其中之一。
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乾隆皇帝曾下旨修葺慈寿寺和永安万寿塔,并为慈寿寺题联:“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蕊常舒欢喜园。”但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末期,慈寿寺就逐渐衰落了。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又将寺内残存的建筑尽数烧毁,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史料中还记载有永安万寿塔四面拱券门上有匾额,南面额为“永安万寿塔”,东面额为“镇静皇图”,北面额为“真慈洪范”,西面额为“辉腾日月”。
1957年10月,慈寿寺塔被定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尽存塔和两通石碑。
1987年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至现状围墙。
1990年海淀区政府以慈寿寺塔为中心,建成玲珑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玲珑公园中除慈寿寺塔外,还有一座全有石料建成的往来亭颇具特色。亭子门柱上刻有两幅对联,一曰:寺塔废存遗古韵,流水鱼跃颂新风;又一曰:新亭夕照留伊倩影,古塔朝霞寄我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