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中学的历史沿革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晚清进士金文田与挚友褚传诰,学生王文桂、陈镜人等,以旧校士馆为校舍,创办了天台中学堂。1906年6月报省立案,定学制为5年。1908年,中央学部正式批准。1912年(民国元年),施行《壬子癸丑学制》,改校名为天台中学校。1922年,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校。1925年,复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 1938年(民国27年),孙德中出任校长,增设高中初习班,试办高中。1939年,经省立案,正式增办高中部,改校名为天台县立中学。1949年5月天台解放,天台县人民政府接办天台中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同年秋,简师并入。1953年2月,改校名为浙江省天台中学,成为省属中学。秋,私立育青中学高中部并入。1958年夏增办“天台大学”(翌年停办)。1961年秋,赤城中学并入。分设初、高中两部,定赤城中学校址为高中部,原天台中学校址为初中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招生停止,学校陷入混乱之中。 1968年,恢复初中招生,学制2年。1969年秋,城关镇民办初中并入。1970年,高中恢复招生,学制为2年。1978年秋,天台中学分为两校:浙江省天台第一中学、浙江省天台第二中学。1986年5月,天台第一中学复名为浙江省天台中学。1991年6月,天台中学与天台二中合并,统称为天台中学,分为二部:高中部和初中部。1992年6月再次调整,将高中部称为浙江省天台中学,初中部称为城关中学。1997年3月,学校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14年,学校被列为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天台中学的历史
天台中学现位于天台城关育才路1号,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创建于是1906年,是天台最早的一所中学,建校95年来,校名几经更易,从天台中学堂、天台中学校、天台县初级中学校、天台县立初级中学到天台县立中学,53年2月更名为浙江省天台中学,成为省属学校,浙江省天台第一中学、浙江省天台中学,至1978年秋,天台中学分为两校:浙江省天台第一中学、浙江省天台第二中学,1986年5月天台第一中学复名为浙江省天台中学,1991年6月校网调整,又将天台中学与天台二中合并,统称为天台中学,分为二部:高中部和初中部。1992年6月再次调整,将高中部称为浙江省天台中学,初中部称为城关中学。 第一阶段 解放以前情况(1906—1949) 热心于桑梓公益的晚清进士金文田与挚友褚传诰,学生王文桂、陈镜人等,冲破重重阻力,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以旧校士馆为校舍,创办了天台中学堂。当年6月报省立案,定学制为5年。7月招新生60名,8月开学。金文田任监督。1908年,中央学部正式批准。[1] 1912年(民国元年),施行《壬子癸丑学制》,改校名为天台中学校,学制4年,金氏辞职后推举同科举人王文桂为校长。时在校生187名,增聘了教职员。几年中,学校声望日著。1915年,金钥继任校长。设学监、舍监分管教务、事务。学生克守纪律,教师教法优良,多次受省厅嘉奖。1922年,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分中学为初、高两级,学制各3年。因此,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校。1924年3月25日,康有为、屈文六(映光)来校讲演,盛赞师生的刻苦好学,奋发进取精神。1925年,胡文蔚长校、复改校名为天台县立初级中学。至此,曾先后兼办各种讲习所多期,毕业学员共134人。1926年开始,首次兼招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8年,校内建立党(CP)团(CY)组织,近20名学生参加CY。6月,党、团分开:24岁以下为团员,由徐度、徐世翰负责;24岁以上为党员、朱崇奎任书记。同年还成立了学生会,又添办师范训练班,安装了电灯。1929年,施督辉接钤视事。改学生会为学生自治会,增聘教员,成立校务委员会,设校长办公处、教务处、训育处、体育处、事务处。制订《天台中学校章》17章92条。添置了理化仪器、体育器械及风琴、图书等。1931年,经教育厅评定,各项总成绩列全省乙等。1935年,徐作为任校长。附设简易师范科,学制4年。在校生增至421人。扩充操场6亩,调整校舍,增添电灯。通过各科竞赛活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毕业会考及格率达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