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太极一章图解

时间:2025-03-29 00:14:35编辑:分享君

跆拳道太极六章

  跆拳道 (Taekwondo)是一项以手脚技术为进攻武器的格斗对抗性项目,它以技击格斗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基础,以磨练人的意志、振奋人的精神为目的的一项现代竞技 体育运动 。通过跆拳道的训练,可以使练习者在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等诸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它和中国 武术 一样,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竞技体育运动。下面就让我为您介绍跆拳道太极六章的步骤吧。
 



[准备姿势]站于A方向位置,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手握拳屈臂于腹前,拳心向内,眼睛平视前方。

  1.左转身体,左脚迈向B成左弓步,左拳下截(防下段),右拳回收腰侧。

  2.右脚前踢,两拳置于体侧。右脚向后落步,左脚稍后撤成右后弓步,左拳由外向内横格(防中段),拳心向上,右拳回收腰侧。

  3.以左脚为轴,身体右转,右脚向H移步成右弓步,右关拳下截(防右下段),左拳回收腰侧。

  4.左脚前踢,两拳置于体侧。左脚向后落步,右脚稍后撤成左后弓步,右拳由外向内横格(防中段),拳心向上,左拳回收腰侧。

  5.左转身体,左脚迈向E成左弓步,右拳变手刀向外横截(攻上段),掌心向下,左拳回收腰侧。

  6.右脚横踢,两臂置于体侧。7.右脚横踢后下落至左脚后侧,左脚迈向C成左弓步,左臂屈肘外截(防中段),拳心向下,右拳回收腰侧。两脚不动,右拳前冲拳(攻中段),左拳回收腰侧。

  8.右脚前踢,两拳置于体侧。右脚向前落步成右弓步,左拳前冲拳(攻中段),右拳回收腰侧。

  9.以左脚为轴,身体右后转,同时右脚向H移步右弓步,右拳外截(防中段),拳心向下,左拳回收腰侧,再用左拳前冲拳(攻中段),右拳回收腰侧。

  10.左脚前踢,两拳置于体侧。左脚向前落步成左弓步,右拳前冲拳(攻中段),左拳回收腰侧。

  11.以右脚为轴,身体左转向E,右脚向右移步成平行步,两臂由下向上交叉架于额前,右臂在内呈十字型(防上段),然后两拳由上向下截拳,置于体侧。

  12.左脚不动,右脚向E称步成右弓步,左拳变手刀向外横截(攻上段),掌心向下,右拳回收腰侧。

  13.左脚横踢,两臂置于体侧。

  14.左脚横踢后下落至右脚侧,右转身体,右脚迈向D成右弓步,右拳下截(防下段),左拳回收腰侧。

  15.左脚前踢,两拳置于体侧。左脚向后落步成左后弓步,右拳外截(防中段),拳心向下,左拳回收腰侧。

  16.以右脚为轴,身体左转,同时左脚向F移步成左弓步,左拳下截(防下段),右拳回收腰侧。

  17.右脚前踢,两拳置于体侧。右脚向后落步成右纪下,左拳向外横截(防中段),右拳回收腰侧。

  18.以左脚为轴,身体左转,右脚向A移步(面向E)成右后弓步,左拳变手刀向外横截(攻中段),右拳变手刀置于胸前,掌心向上。

  19.左脚向A退步,右拳变手刀向外横截(攻中段),左拳变手刀置于胸前,掌心向上。

  20.右脚向A退步成左弓步,左手刀旋臂下按于腹前,掌心向下,右手刀变拳回收腰侧。

  21.两脚不动,右拳前冲拳(攻中段),左手刀变拳回收腰侧。

  22.左脚向A退步成右弓步,右拳变手刀旋臂下按于腹前,掌心向下,左拳回收腰侧。

  23.两脚不动,左拳前冲拳(攻中段),右拳回收腰侧。

  (收势)以右脚为轴,身体左后转,左脚向后撤与右脚平行,两手握拳屈臂于腹前成准备姿势


跆拳道太极五章

      跆拳道 品势是将各种攻防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固定套路,它既包含了最基本的技术动作,更蕴涵着变化无穷的技击技巧。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跆拳道太极五章。 跆拳道太极五章   太极五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巽](xùn)的意思,[巽]的含义为风,因此表现时要注意如风一般越演越烈的精神,由动作刚开始时的单调沉静至渐渐强烈。   太极五章包括20个动作,招式乃由手刀接招、手刀攻击、贯手等练起,继而进入中段外接招、侧踢等难度较高的技法。尤以中段外接招为然,由于动作较难,演练时应多加注意。侧踢技法亦然,应切要把重心保持在动作线上,同时要注意避免因用力过猛而滑倒。   练习者在升蓝带(四级)的考试中,太极五章是必考内容。以下是太极五章的主要步骤:   1、左弓步左手下格挡   2、左手砸拳   3、右弓步右手下格挡   4、右手砸拳   5、左弓步左手下格挡右手内格挡   6、右前踢右弓步右手背拳左手内格挡   7、左前踢左弓步左手背拳右手内格挡   8、上步背拳   9、左后转身左手单手刀   10、右弓步模肘   11、右后转身右单手刀   12、左弓步模肘   13、左弓步下格挡右手内格挡   14、右前踢右手下格挡左手内格挡   15、左弓步左手上格挡   16、右侧踢左模肘   17、右弓步右手上格挡   18、左侧踢左模肘   19、左手下格挡右手内格挡   20、右前踢交叉步背拳

跆拳道品势教学之太极三章

跆拳道品势教学之太极三章   太极三章品势内涵:太极三章代表着“离”(火),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因为人能使用火,点火能给人光明、温暖、热力和希望。做动作时要多变、热烈。(离也!代表光明和希望)   太极三章新动作有单手刀颈部攻击、单手刀中外格挡。新的站势是三七步,技术特点是连续两次直拳然后迅速格挡对方的进攻。是跆拳道6级(绿带)必修品势。   注意事项:三七步时前脚尖与后脚跟相距为三脚距离。单手刀中外格挡时,格挡手刀从髋关节经过肩部后格挡。在单手刀颈部攻击起始动作时,辅助手臂放松伸直,与胸口同高。前踢后,两次直拳要同步进行。   太极三章的行进路线最终形成一个“王”字,从起点开始,最终回到起点,共20个动作。   敬礼、准备、起势、   左转左手下隔挡 、   右腿前踢、   先右后左冲两拳、   转身右手下隔挡、左腿前踢、   先左后右冲两拳 、   迈左脚向左前上步右手刀(手心向上)、   再右脚上步左手刀(手心向上)、   左转三七步左手刀(手心向下)、   三七步变弓步冲右拳、   转身三七步右手刀(手心向下)、   三七步变弓步冲左拳、   向左前上步右中隔挡、   再右脚上步左中隔挡、   向左侧转身270°左下隔挡 、   右腿前踢、先右后左冲两拳、   转身右手下隔挡、左腿前踢、先左后右冲两拳 、   左转左手下隔挡冲右拳 、   右脚上步右手下隔挡冲左拳 、   左腿前踢、左手下隔挡冲右拳 、   右腿前踢、右手下隔挡冲左拳同时发声、   转身收势、敬礼 ;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章步骤图解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章步骤图解   跆拳道是现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是一种主要使用手及脚进行格斗或对抗的运动。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跆拳道品势太极一章步骤图解,供大家参考!   太极一章的一套动作是对八卦中“乾”(天)的运用,“乾”是八卦的第一卦,太极是万物之源,由乾开始。有天就有光和雨——这两者是自然界的开始,生长和延续所必须的,天始地成,人的生命开始于地,但延续在于天。八卦的卦象象征地表达了人、自然和宇宙的所有现象,所以太极一章也是跆拳道品势的根本。      太极一章:   在构成上也多半使用前屈站立姿势,以期初学者亦能充分获得修练。所使用的技法,也只有中段直拳、下段封挡、中段接招、上段招以及前踢而已。   太极一章的特点是以站势和简单的走步为主,动作由基本动作下格挡、中内格挡、上格挡、直拳、前踢组成,是跆拳道8级必修品势。   注意事项:左右移动或转身时以前脚掌为轴,上格挡前踢与直拳要同步完成,弓步移动的路线是直线。   太极一章的进行线路最终形成一个“王”字,从起点开始,最终回到起点共18个动作。   一、 ← 前行步下防,正拳(左右各一次)   二、 ↑ 弓箭步下防,正拳   三、 → 前行步外腕内防,正拳(左右各一次)   四、 ↑ 弓箭步下防,正拳   五、 ← 前行步头防,前踢,正拳(左右各一次)   六、 ↓ (左手左脚)弓箭步下防,跨弓步正拳。      跆拳道品势太极三章   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自然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用鼻呼吸。口自然合闭。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躯干部:   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也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腰脊:   练习太极拳,要求身体端正安舒。要做到这点,腰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流传的说法中有“腰脊为第一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助气下沉。腰部下垂时,注意要端正安舒,腰腹部不可前挺或后屈,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腰部向下松垂,还可以增加两腿力量,稳固底盘,使得动作圆活、完整。   臀部: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敛臀”,保持自然状态,避免臀凸出或左右扭动。要松腰、正脊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腿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对于步法的进退变换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曲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以及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   腿部活动时,总的要求是松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使下肢动作轻、稳、进退灵便。迈步时,一腿支撑体重,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迈出。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横步时,侧出腿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随依次落地。跟步、垫步都是先落脚尖或脚掌。   步型和步法都要求腿部动作虚实分明,除“起势”“收势”外,避免体重同时落在两脚上(双重)。右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左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起着一个支点作用(如虚步的前脚和弓步的后脚)。蹬脚、分脚的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   臂部:   其总的要求是沉肩垂肘,使肩、肘两个相关联的关节放松。运动时,注意肩关节松沉,并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   太极拳的手臂一伸一屈都不可平出平入,直来直往,应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转动作确切地表现出来。对手的动作要求是:凡是收掌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不可软化、飘浮。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肩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地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屈。   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面不僵,灵活自然。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招式,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巧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养生健身术中,太极拳以其独特、完整、科学的锻炼方法和理论体系,以及良好、确切、普遍的保健的作用和医疗效果,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形体五官等组织相联系的矛盾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在“心——君主之宫”(大脑皮层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统率与协调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维持阴阳平衡。   太极拳,根据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学说创造的锻炼方法和动作要领,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意气为君骨肉臣”;三调整:调心、调气、调身;九要领:静、聚、贯、顺、沉、畅、松、正、整。在练习时要做到心神安静,内外放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形合一,意气相依。还要长期锻炼,持之以恒,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一、强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练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念集中,机体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取得相对平衡。心神安定,可使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心气运行流畅,更能发挥其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减少和消除体内瘀血。血液通畅充盈,面色自然红润。   二、养肝练太极拳时,意境清静,情绪安宁,以意行气,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活,如春风杨柳,生气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从而肝体得养,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横逆克土。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眼神贯注动作,动作圆活连贯,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大有好处。   三、健脾练拳时的腹式呼吸,“气势宜鼓荡”,内脏加强蠕动,好比对肠胃等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健旺。心情舒畅,饮食自然香甜。化源增加,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光泽,四肢强健灵活。脾气旺盛,营血充盈,统血功能亦必正常。   四、补肺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从而加强了肺主气的功能,增加了肺活量,有利于肺的肃降。通过吐故纳新,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身体各部都得到营养与活力。练拳时使肺的呼吸与皮毛的开合联系起来,与动作的开合虚实和起伏转换结合起来,练拳后皮肤温暖或微微出汗,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水道的通调,并能充卫固表,不易感冒,使皮肤润泽,感觉灵敏。 ;


上一篇:黄筱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