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摆脱不了贫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的结论是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的结论是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困是相对的,不会消失,那是因为衡量贫困的指标也会不断变化。班纳吉认为许多低收入国家最主要问题不是缺乏资源,而是教学不足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过去的扶贫,是针对“老少边穷”,比如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可能就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结合三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理论,扶贫还需要新技术,教育资源,在信息社会要注意做好基础性的教育。而且他们的研究也影响到联合国制定“千年发展目标”,对全球治理贫困影响深远。虽然贫穷的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但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前人的经验,不断改革、摸索出脱贫之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有在当代把贫穷的问题解决了,我们、甚至于我们的后代才能富起来、强起来,生活得才能更好。迪弗洛在见面会上回答提问时说,“我之前在中国工作过,我觉得中国的研究者也在利用大量时间去研究和关注脱贫问题,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速仍然很快,贫困率也在下降,但还有一些人处于贫困中,如果能理解中国人贫穷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段产生积极效果是很好的事。”
为了弄清人类贫穷的本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是怎样调查的?
为了弄清人类贫穷的本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和迪弗洛一共花费了15年,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特别是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并共同撰写了专著《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除此之外,他们还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纵观人类贫穷史,不难发现人们越是从外部施以援手,越不易帮助穷人从根本上富起来。思路决定出路,本来就不是富人,折腾对了,就是富人,折腾不对,大不了还是穷人!贫困既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也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的再生产品。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是超级大国的美国在工资、福利待遇上一向是非常好的,许许多多的人移民去了美国就是想要拿到一张美国的绿卡,从而享受到美国优渥的福利待遇。但是在美国还是说有许许多多的贫民,甚至是贫民窟的出现,那是因为福利只是一种补贴,并不能让穷人变成富人,所以穷人还是穷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曾在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只要人类社会的的分化不消失,贫困就不会消失,因为社会分化和分层很难消失,所以贫困也就很难消失。有多少贫困人口数量和什么状态算是贫困并不必然取决于客观上有多少真正的贫困人口,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在其政治经济的博弈中愿意承担多少道义的责任。
摩亨佐达罗遗址在哪?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哈拉帕文明并称为古印度文明的代表。相关信息:遗存在城里的还有各种农业生产器具和手工业工具;农产品有棉花、麦类、椰枣、瓜果;家畜家禽已广为驯养,品种有水牛、绵羊、骆驼、狗、马、鸡等;工业品有素陶、彩陶、纱、布、青铜器皿;最引人注目的是遗物中还发现有刻有犀牛的印章以及大量的石制砝码。从对比中,我们知道当时达罗毗荼人已掌握了十进位制的计算规则,重量的基本单位是0.86 公斤。一具用贝壳制成的尺子的碎片上镌有精密的刻度;城里还发现有船只,这使人们相信,当时在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已经发达起来。许多商人聚集在城里经营商业,并且跟海外发生了贸易往来。
摩亨佐达罗城是一座什么时代的古城遗址
摩亨佐-达罗是人类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遗址,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在它重现于世人面前的年代,人们以为它只是一片无足轻重的坟地。但是,当人们清除了障碍物,还原其本来面目以后,惊讶得说不出话来。4000年前能有这样漂亮雄伟的城市吗?
摩亨佐-达罗顶部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城基、房基保存完好,其中的街道、水渠历历可见。城址呈长方形,占地7.77平方千米,估计居民约有3.5万人。城墙、公共建筑和部分路面、上下水道,都用煅烧的砖制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砖城,摩亨佐一达罗以此有别于同时代世界各地常见的土城、石城。仅此一斑,便可窥到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的发达程度。
摩亨佐-达罗文明大约维持了1000年。约在前3000年左右,俾路支的部落民族开始跨越沙漠,向东迁移,去寻找更为理想的家园,最后终于在富饶的印度河平原定居了下来,发展灌溉农业,养羊植棉,于是在前2500年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棉花远近闻名,远古的巴比伦人叫它“信杜”。到了前1500年,摩亨佐一达罗等城市突然人烟绝迹,连遗址也被忘却了。一个灿烂的文明竟然突然间中断了,消失了,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用铜和银制成的雕像、首饰及用具,有色彩鲜艳、绘着圆周图案的红色陶器,有浅浮雕、篆有动物形象和象形文字的金属、陶、石、象牙印章,有贝壳尺、石质砝码等度量衡工具。有载重很大的船,还有各种农具和棉花、胡麻、豌豆、椰枣、甜瓜、麦等作物的残留物。古城废墟下掩埋着许多人兽的骸骨,屋里、街头杂陈着男女老少的遗骨,有的一处竟有十多具。遗骨上留有斧砍刀劈的痕迹,有的四肢蜷曲呈痛苦抽搐状。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此昌盛的文明背后掩藏着怎样的悲惨仇杀呢?这是否与摩亨佐一达罗古城文明的突然中断有关系呢?
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带有文字符号,不少铜器、陶器上也刻有象形铭文。如果能够破解这些文字,或许古城的秘密就可大白于天下。可惜至今也没有人能读懂这些文字,只能对古城的消失做出种种互相矛盾的揣测。
持“人祸”观点的人认为,由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荒淫无度使得当地居民内部阶级矛盾激化,自相火并。也可能是外族入侵,杀人毁城,使城市变成废墟。被掘出的那么多残肢畸骸,就被认为是毁灭的证据。然而,征服者为什么会舍弃如此漂亮的城市和富庶的印度河平原?还有摩亨佐一达罗周围广大地区的文明也随之同时消失,竟然长达几个世纪无人问津,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些疑问得不到解释,使人祸之说难以具有说服力。
于是有人从自然灾害的方面来找原因,似乎更有说服力。他们认为,前1700年前后,地球有过一个地震活跃期,历史上许多城市都是在这个时期被毁灭了。印度河诸城被大地震毁灭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气候恶劣,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洪水频繁,蝗蚊成灾,瘟疫盛行,土地再也不能耕作,草场难以继续放牧,幸存者很难养活自己,再也没有力量重建家园,只好背井离乡,迁徙到远方,另觅家园。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似乎很多。摩亨佐一达罗古城的颓败破落,城基地面碎石累累,排水管道扭曲变形,都依稀可见猝不及防的灾变情景。
摩亨佐-达罗的大浴池遗址还有一部分人也持天灾说,但是与上述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摩亨佐一达罗毁于“球形闪电”。证据是遗址中有大量烧熔的石块,整个城市有焚烧的痕迹。据科学家说,“球形闪电”是这样形成的:由于宇宙射线和电磁场的作用,大气中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非常活跃的威力。这些微粒会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一颗颗极其危险的“球形闪电”。这种“球形闪电”聚集到一起,超过一定数量,放溢出毒气,使古城中的居民中毒。如果这时候有一颗“球形闪电”积聚到极限了,就会引起爆炸。更加可怕的是,爆炸产生连锁反应,会引发所有的“球形闪电”的大爆炸,冲击波瞬间就会到达地面,产生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摧毁一切建筑物和生物。并且,大爆炸过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和化学辐射,将继续在所到之处肆虐,将所毁之处彻底变成不毛之地。这样就可以解释印度河平原上的城市同时毁灭的谜团了。而且,这一假说还能够从古时代的文学作品里得到验证。公元初流传于世的印度古史诗中写道:“一个令人目眩的天雷和无烟的大火,紧跟着惊天动地的爆炸。爆炸引起的高温使得水沸腾了,水中的鱼熟了。”
不过,“球形闪电”实在是太玄了,古今中外史书上还没有哪个城市是毁于“球形闪电”的记载。现代科学史上也没有这类记录。据说,“球形闪电”爆炸的几率微乎其微。1910年在纽约、1984年在苏联都出现过这种闪电,大地灼亮,部分电路遭到破坏,但未引发更大规模的破坏。若要毁灭摩亨佐一达罗,至少要有3000多颗“球形闪电”同时爆炸,而要摧毁印度河流域文明,那么“球形闪电”的数量该数不胜数了。所以,“球形闪电”说也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怎么解释摩亨佐一达罗古城为何突然人烟绝迹的问题,还需要人们不懈的努力,也许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