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资料

时间:2025-04-09 10:42:55编辑:分享君

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东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 人们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 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中国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它那端庄清秀的真容才重见天日,以后大佛又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内外文物保护专家的指导下,这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世界大佛的进一步维修保护工作,正在有步骤地展开。 大佛造型庄严,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使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 建造历史: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佛像结构: 1、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2、石块发鬈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 *** 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3、木质双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4、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5、胸部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扩展资料: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 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 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 唐代崇拜弥勒佛。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乐山旅游景点有哪些

乐山旅游景点有:乐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沟、嘉定坊、三江宋塔。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交汇处凌云山栖霞峰的岩壁上,又名凌云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造型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艺术的精品。乐山大佛一直就是佛教圣地,在巨大的佛像面前,双手合十,心平气和地祈福,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求一份平安、健康。门票1、乐山大佛景区门票:80元/人次(含乐山大佛、乌尤寺、麻浩崖墓)东方佛都票价:60元/人 佛国天堂票价:8元/人。2、乐山大佛优惠票:40元/人次。A、1.2米以上全日制大学本、专科,中专、初高中、小学学生凭学生证购买优惠票。B、60至69周岁的老年人凭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购买优惠票。C、残疾人凭残疾证购买优惠票。D、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颁发记者证的记者凭有效证件购买优惠票。3、乐山大佛特惠票:10元/人次(本地人持本人身份证在周末时候购票)。4、乐山大佛游江票:舒适型游船票价150元/人,半票75元/人;经济型游船票价120元/人,半票60元/人。1.2米以下儿童半票,一周岁以下婴儿免票。自2018年9月20日起,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由90元/人降为80元/人。

乐山必去的几个景点

1、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丽。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2、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3、黑竹沟这里民族风情古朴多彩,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景区内生态原始、物种珍稀、山势雄险、古树参天、珍禽比冀、奇花争艳、瀑布飞悬、云岚缭绕,虽险奇神秘,但景色别有一番原始大气之美。4、东方佛都这里有当今壮界最大、体长170米的巨型卧佛,有我国历代佛像精品,以及东南亚和印度、日本等国家、地区的著名佛像,还有占地800多平方米的佛教艺术精品陈列馆。 东方佛都既不同于微缩景观,也有别于古人造像上大而粗糙,力求大而精美,仿中有创,重在神似,远观气势磅礴,近赏雕琢精细,可令君领略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5、罗城古镇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街面起伏,恰如波涛中的甲板;街中戏楼高耸,如高扬的风帆。而街尾的灵官庙又如同航船的船舱。街道两侧各有一排长约200米,宽约6米的荫廊,仿佛船篷一般,又称“船厅街”。6、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无论从峡谷上端还是下端进入,虽然两岸本已是山峦起伏,但逼近峡口时,却明显有一种异样的气势。在峡谷上口左岸,有一个突出的崖台—苏古坪,在峡口形成一个天然的石门,使峡谷至此骤然收窄,远望峡口内的云雾与峭壁,更显得深邃莫测;在峡谷下口的大沙坝附近,正当大渡河的陡然转弯处,眺望峡口,高差达一千多米的悬崖与尖峭的山峰迎面耸立,似乎河谷中断、江流无路,令人森然。

上一篇:旅游圣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