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才补贴政策2023
2023徐州人才补贴政策具体如下:1、公共租赁住房补贴:优先为招引的高校毕生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并给予30%的租金补贴,最长租期3年,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和租房补贴不可同时享受;2、购房补贴: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徐州市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按照购房总价的5%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其中对企业引进的在徐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世界名校博士,按照《徐州市进一步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徐禾办〔2018〕175号)标准发放购房补贴。每人只能申领一次补贴;3、生活补贴、租房补贴、交通补贴:(1)博士研究生:生活补贴标准为1200元/月/人、租房补贴标准为1000元/月/人,补贴3年;(2)硕士研究生:生活补贴标准为900元/月/人、租房补贴标准为600元/月/人,补贴3年;(3)本科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为600元/月/人、租房补贴标准为400元/月/人,补贴3年;(4)非徐州籍毕心生:可享受1000元/年/人探亲交通补贴,补贴3年;4、专项补贴:鼓励驻徐高校毕心生留徐和外地高校徐州籍毕业生回徐工作,在徐州企业就,或创业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每人每月分别给予600元、400元、200元的专项补贴,补贴3年。【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十五条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徐州人才服务中心在哪
地址:蟠桃山路15号电话:(0516)87732088徐州市人力资源办公室隶属于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单位规格为副处级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财政实际拨付形式为财政全额拨付。人才服务中心是政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它在人力资源配置从统包统配模式向发挥人才市场基础性作用模式的转换中形成的,其最基本的业务就是为单位招聘和个人求职提供信息和平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服务作用。扩展资料:徐州人才服务中心具体职责如下:1、负责全市人才交流服务工作和各类人才综合服务管理。负责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实,指导全市人才工作。2、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接收高校毕业生,指导毕业生就业,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举办公益性毕业生及各类人才招聘活动。负责国外学历、学位证书申请的审核及呈报工作。3、负责人才交流,办理全市人才流动、引进的有关事宜;为人才和单位提供信息,为双方搭建平台。4、负责全市人才信息库和网上人才市场的建设、开发和管理工作;负责人才供需的信息服务工作。5、负责人事代理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文件精神,制定实施人事代理的政策法规。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专技、管理人才,及高校毕业生办理流动手续,委托保管人事关系、档案,提供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工资晋升、出国(境)政审、党(团)组织关系托管出具与档案内容有关的证明等业务服务。6、承办全市聘用制干部审批备案工作,办理聘用制干部的调动手续。7、负责我市赴外地招聘人才工作。参考资料:徐州市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接收机构-徐州人才网
徐州就业补贴怎么申请
江苏就业补贴的申请流程具体如下:1、就业之日起18个月内,登录江苏省学生资助网,填写并打印江苏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资格申请审批表,本人签字确认;2、持聘用合同复印件、本人最终学历毕业证书复印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原件、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证正本复印件、就业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等材料到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确认学费补偿资格;3、积极配合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电话或上门核查,审核通过后妥善保存江苏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受理通知书,资格申请表原件由县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集中保存。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一)公平公正。落实国家和省普惠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适度向经济薄弱地区、就业工作任务重地区倾斜,促进不同群体间、地区间公平就业;(二)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先缴(垫)后补,充分发挥各级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对象等积极性;(三)精准效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资金管理。法律依据《江苏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城乡创业扶持引导补贴、元旦春节期间对就业困难人员生活困难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