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鉴真大师为什么要六次东渡?
鉴真在日本被称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也被载入史册。鉴真东渡可以被称为偷渡,因为并未经过官方的批准。然而,鉴真执着于此,最终获得了成功。将中国的建筑、茶叶、医药等文化精粹传到日本。如果再过上几百年、一千多年,当看到倭寇频繁骚乱中国百姓,当看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鉴真是否会为自己的东渡行为感到自责:前有达摩,后有玄奘,而他鉴真也要影响世界。为了一己私利,将中国文化作为名利交换,贻害万年。说实话,鉴真的六次东渡行为,并不顺畅。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唯有最后一次,才苟且去了日本,在日本活了十年。第一次东渡,鉴真被举报为勾结海盗,被官府拘禁。当然很快又被释放,日本僧人被遣返回国。第二次东渡,鉴真一行遭遇大风大浪,飘至舟山群岛,后被人救出。第三次东渡,越州僧人为挽留鉴真,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想要引诱其去日本,日本僧人荣睿被抓,东渡失败。第四次东渡,被当地政府拦截,遣返回扬州。第五次东渡,东海遭遇大风,在海上漂流很长时间,鉴真被吹到了海南三亚。本着“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的誓言,即使鉴真日后眼睛瞎了,仍然坚持东渡,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鉴真也终于实现了名利双收,永世流芳的愿望。
唐朝高僧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哪些
佛教自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以来,至公元7、8世纪也达于鼎盛时期,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但从佛教正统传承上来看,当年将佛教传入日本的僧人中没有具备授具足戒资格的高僧(佛教戒律可分为五戒、八戒、具足戒等几个等级,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因此日本佛教戒法不全。日本佛教界高僧向日本政府提出需从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并推荐荣睿、普照这两位年轻的僧人去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荣睿、普照肩负着重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随第九次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出的学习中国文化的使团)来到中国。
荣睿、普照来唐后,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达十年之久,这期间虽然在长安聘得了一位名叫道璇的僧人去日本传戒,由于道璇的学问资历还不够理想,加上僧员不足,仍不足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荣睿、普照从大安国寺的一位名叫道航的僧人那里,得知扬州鉴真和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德高望重的高僧。荣睿、普照为了完成来唐的使命,终于在唐天宝元年约同了长安的僧人道航、澄观、洛阳的僧人德清、高丽的僧人如海一起来扬州拜谒鉴真,邀请鉴真并请他推荐德学兼备的传戒师同去日本传授戒律。
鉴真生于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扬州人,俗姓谆于,自幼便喜欢钻研各种学问。他十四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同时对医药学也作过深入钻研。鉴真二十岁时,随他的老师道岸律师游学二京(洛阳、长安)。当时,道岸的师父文纲、师兄弘景均应召来到京城,鉴真跟随这些名师学习佛学知识。鉴真从学的融济、文纲律师是律学始祖道宣的弟子,道宣与唐代药王孙思邈有极深的友谊。他们两人在医学和佛学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鉴真从这老师那儿获得许多药方,其中日本常用中药“奇效丸”,据说,此方是鉴真通过弘景而得自道宣。
当荣睿、普照来大明寺拜竭鉴真时,看到鉴真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并世无二”的大德高僧,他们怀着虔敬的心情向鉴真陈述了来意,并向他顶礼说:“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可乎?”鉴真平时已传闻日本的情况,今看到他们一片诚意,深感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当时就问徒众说:“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可是在扬州的徒众一个也不出声,一位叫祥彦的僧徒出来说道: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不等祥彦说完,鉴真又开口道:“另有谁愿意去?”仍旧无人回答,于是鉴真第三次开口道:“是为法事也,不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大师的回答,语气是如此的坚决,在座的弟子不禁为师父的决心所感动,于是祥彦等十七位僧徒纷纷表示愿随师东渡传戒。那时,鉴真已有五十五岁。
自从鉴真接受日僧邀请,他不仅要克服“沧海淼漫”的自然障碍,而且还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阻力,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前后六次东渡,五次失败。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鉴真作了一切东渡的准备,正待启航,不意浙东一带出现了海盗,随行的僧徒中间又发生了意见纠纷。道航认为高丽僧人如海学行欠缺,不应带他同行,如海遂向官府诬告,说道航等私通海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立即将荣睿、普照、道航等人拘捕,事后真相大白,荣睿等人已饱尝了四个月的铁窗风味。当释放时淮南采访使仍认为“今海贼大动,不得过海!”第一次东渡计划失败了。
同年十二月下旬,鉴真一行八十五人,在十二月下旬的一个月明之夜从扬州悄悄开航。但船到浪沟浦即遇风暴,浪击破船,停留一月修船,再度下海,船至扬子江口,又遇风浪,停泊一月,再次启航,不幸在衢州群岛触礁船沉,船上东西全被海浪卷走。全体人员登上一个荒岛,后被官船送回明州(宁波),大部分人遣送回乡,十七位僧人被送到浙江鄞县阿育王寺。第二次东渡又失败了。
第二年春,鉴真一行受聘到越州(绍兴)龙兴寺讲律授戒,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秋归阿育王寺。因越州僧人不理解鉴真东渡的意义,向官府控告说荣睿引诱鉴真,官府随即逮捕了荣睿,普照因躲在民家未被逮去。荣睿在押送解京途中,在杭州得病,假称病死,才得脱难,第三次东渡计划又夭折了。
天宝三年冬,鉴真派人先去福建购买船只,备办海粮,自己率徒众三十余人,声称巡礼圣迹,秘密从浙江小路往福州取齐。但扬州龙兴寺的弟子灵佑不忍鉴真远适异域,发起僧徒阻止鉴真赴日,江东道采访使遂下牒诸州,追踪拦截,鉴真一行在黄岩禅林寺被官差截获,强行押解回扬州,第四次东渡计划又成了泡影。
在这样的形势下,荣睿、普照感到再留在扬州龙兴寺使得官厅对鉴真的监视会不放松。为了回避风潮,他们遂移居同安郡(安徽安庆附近),在那里足足等待了三年。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两位日僧来到扬州崇福寺,鉴真又悄悄作第五次东渡准备。“买香药,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载所备。”鉴真及其弟子,加上荣睿、普照共有十四位僧徒,其他尚有申请同行的三十五人,船员十八人,共计六十多人。他们在六月二十六日夜从扬州新河秘密登舟,尚未出海,即遇风浪,飘到浙江海面,先后在三塔山、署风山各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登程后又遇狂风怒涛,在大海中整整飘流了十四天,最后飘到了海南岛。然后辗转从雷州海峡,经由广西、广东、江西、安徽,返回扬州,一路上历尽艰辛,前后历时两年。日僧荣睿在路过端州(广东肇庆市)不幸逝世,埋骨异乡。跟随鉴真始终如一的祥彦,在途经吉州时也病死了。鉴真因受暑热得了眼疾,治疗无效,不幸双目失明。鉴真虽遭受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但他了解到日本众生对佛法戒律的渴望,明确赴日传戒是他作为一个佛门弟子的使命,以“不遂本愿”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又准备作第六次东渡壮举。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归国前,特来扬州拜访鉴真,鉴真决意乘遣唐使船渡日。为了避开官府及僧人的阻拦,鉴真及其弟子于十月十七日夜秘密乘船离开扬州,普照从郑山阿育王寺赶来,大家会合后,一行二十四人搭上了遣唐使船,于十一月十五日夜启锚。这样,鉴真一行又踏上了第六次东渡的征途,次年(公元754年)二月到达当时日本的首都奈良,那时鉴真已经是六十六岁失明的老人了。
鉴真抵日后,讲律授戒,许多日本僧人得以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从此佛教中的佛法在日本才算具备了完整的传承。
鉴真初到日本后,便治愈了光明皇太后的疾病。隋唐年间,虽中国医药知识及医药典籍相继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对于鉴别药物品种的真伪、规格、好坏尚缺乏经验。鉴真抵日后,尽管双目失明,但是,他利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将有关药物的知识传授给日本人,矫正了过去不少错误;同时对于药物的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识,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日本人。据日本《皇国名医传》里指出,自鉴真东渡日本面授医药知识,使日本人真正掌握辨认药品之知识,从此日本医道才完备。14世纪以前,日本医道把鉴真奉为医药始祖,直到德川时代,日本药袋上还贴有鉴真的图像,可见其影响之深。
鉴真东渡日本,把盛唐文化全面地介绍给日本,对日本的佛学、医药学、工艺技术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因此称他为过海大师。
鉴真在日本传法十年,于公元763年6月21日圆寂于奈良唐招提寺,享年76岁。鉴真逝世前一年,由他的弟子思托根据鉴真的形象,制成等身大小的干漆夹贮坐像一尊,即是现存唐招提寺开山堂内的鉴真像。这是日本最早的以真实人物作为对象的优秀塑像,是日本美术史上的一件重宝。
唐朝高僧鉴真简介 鉴真和尚的故事
和尚>鉴真是高僧,更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于688年出生于扬州,收到家庭佛教的熏陶14岁出家为僧,此后专心研究佛学,并有了自己的想法,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发展,让中国佛教走出国门。 唐朝高僧鉴真简介 >鉴真生活于唐朝时期,是著名的得道高僧,同时被称为是日本佛教的开山祖师,鉴真在中日两国都有很高的声誉,受人敬仰。>鉴真扬州人氏,本姓淳于,于688年出生在扬州的一个平民之家,家境贫寒,其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深受家庭因素的影响,鉴真被浓郁的佛教气氛所包围,从而潜移默化的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的时候,出家为僧,从此得法名鉴真。>鉴真勤学苦读,曾到长安游学,并成为了律宗的后起之秀,出入佛门的鉴真在佛教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成就,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学习,并有了自己的见解,不仅如此鉴真广泛涉猎,不仅在佛教鲜有成就,更对医药,语言,建筑,书法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和造诣,鉴真逐渐成为了佛门领袖。>733 年,日本僧人来中留学,而鉴真则接受了日方的邀请,东渡日本。曾5次东渡日本但是都失败了,终于于第六次的时候东渡成功,鉴真的东渡日本成功也标志着对双方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于764年在日本圆寂,享年75岁。 鉴真和尚的故事有哪些 >鉴真和尚一生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先后尝试过6次,终于于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对整个佛教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对佛教方面,医学方面,书法方面,建筑方面,雕塑方面均有很多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经过10多年的时间弘扬佛法,传律授戒,在鉴真和尚的努力下,日本佛教走上正轨,并对整个政局有着深远的意义。并将中国的医药,书法,文学,绘画等技术知识传向日本,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鉴真和尚带到日本的书法对整个日本书道形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建筑方面,日本还有鉴真建造的寺庙,并且名声在外。>鉴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创日本佛教律宗的中国大师,不论是在佛教领域,还是在医药界,鉴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真是唐朝得道高僧,学识渊博,一生致力于佛教文化,曾6次东渡日本,对整个日本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朝高僧鉴真的生平简介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 ,著名 医学 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 ”,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 文化 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朝高僧鉴真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鉴真的生平简介
鉴真大师扬州江阳人,俗家姓淳于,十四岁的时候出家为僧,是中国 历史 上有名的佛学家和 旅行 家。鉴真大师曾经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促进了日本佛教、医学卫生事业、建筑水平还有雕塑水平的发展。
鉴真大师在年少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慧,是非常有慧根的,所以在成年以后不久就名扬于 天下 ,甚至日本的和尚都邀请他去日本宣扬佛法,由此可见鉴真大师的声名远播。也正是由于日本僧侣的邀请,鉴真大师开始了自己的六次东渡日本之路。在前五次的时候,鉴真大师都没有东渡到日本,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有的没有离开国内,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宣扬佛法。无论是在哪一次,鉴真大师都积极地为促进唐朝内部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以及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努力努力。他传播的建筑、医疗还有瓷器、雕塑等等,都受到了所到地方的政府以及百姓的支持。
鉴真大师最终东渡日本 成功 了,但是那个时候他的眼睛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在日本停留了十年,将自己毕生所学的东西全部都留在了那里,所以才有了他是日本佛教的创始人之说。可以说鉴真大师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他在回国的时候也为唐朝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技术。他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中日两国的交流和双方的发展。
鉴真和尚肉身
鉴真和尚,俗家姓淳于,盛唐时期著名的佛教代表,曾经六次东渡日本,宣传佛法,传播盛唐文化,为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记载,鉴真和尚最后十年是在日本度过的,所以鉴真和尚的肉身最终也留在了日本,当时他的弟子还为他创建了干漆身,一直流传至今。
不过也有说,鉴真和尚的肉身和慧能和尚一样,千年不腐,依旧完好的保存至今,用佛家用语来说,就是舍利。鉴真和尚的肉身是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保存完好的,不同于一般的木乃伊,木乃伊是在干旱的脱水的地方形成的。鉴真和尚的肉身可以说是保存的比较完好的了。所以在舍利中也算是相当完整的,他的肉身将一直受到中日人民的瞻仰。
鉴真和尚的肉体在1980年的时候曾经回到过中国,当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成千上的人来瞻仰他的肉身。因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鉴真和尚,更是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盛唐时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以及中国当时在历史上的 国际 地位,鉴真和尚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是值得称颂的。
鉴真和尚的贡献是值得后人称颂的,如果说慧能和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创始人,那么鉴真和尚就是最大的传播者,更是日本佛宗文化的创始人。他对中日交流做出的成就值得获得后人们的尊敬,我们也将永远铭记他。
鉴真东渡的 故事
鉴真和尚,十四岁的时候在扬州出家为僧,他的俗家姓为淳于,鉴真和尚在第五次东渡日本的时候就失明了,东渡日本成功后不久,鉴真就去世了。
鉴真和尚曾经六次东渡日本,第一次东渡日本的时候由于误会被扣押,甚至连中国国门都没有离开,东渡计划就夭折了。第二次东渡尚未出海,就漂到了浙江那一带,于是鉴真和尚就在那一带宣扬佛法传播技术。第三次的时候,越州人为了留住鉴真和尚,不让其去日本,于是告诉官府,最终鉴真东渡计划再次夭折了。最为惨烈的是第五次,这一次东渡日本对鉴真和尚的打击最大,他失去了自己最珍爱的弟子,而他也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其它原因致使自己双目失明,但这些都没有打败他,他依旧坚持东渡日本。
第六次出航也是非常困难的,历经千难险阻,鉴真和尚终于成功到达日本,在日本他受到了当时天皇的热情欢迎,称其为律宗高僧,建立了日本正规的戒律制度,为日本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和尚在日本呆了将近十年,公元763年在日本圆寂于唐招提寺。
这就是鉴真东渡的故事。鉴真和尚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传播,积极地推动中方和日方的 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成就了两国的友好邦交。
猜你喜欢:
1.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2. 唐朝的音乐舞蹈介绍大全
3. 唐代著名高僧神秀生平简介
4. 唐朝袁天罡是怎么死的
5. 唐朝人饮茶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