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中的透视问题要点详解
一、透视中要使画中景物产生立体感和空间距离感,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1、图形相互叠加的方法,完整的在前面,被遮挡的在后面;
2、阴影表现的方法,即通过光影的明暗来表现出物体的形状也可以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3、通过色彩的关系来表现,即由于大气透视的效果,越远的物体其色彩中某种色调的比例越高;
4、也可以通过明暗对比和细节的清晰来表现。
透视学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透视、阴影透视、投影透视等几个大项。达芬奇将透视分为色彩透视、消逝透视和线透视,其中最常用的是线透视。眼、物、画面,被称为构成透视全过程中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二、透视中的直线
1、与画面平行又与地面平行的,可称为水平原线。
2、与画面平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可称为垂直原线。
3、与画面平行而与地面倾斜的,可称为倾斜原线。
4、与地面平行而与画面垂直的,可称为直角变线。它们从四面八方一致向中间的心点集中,非常有规律。
5、与地面平行而与画面倾斜45°角时,可称为对角变线(因为45°线适为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对角变线的灭点是左右两个距点。
6、与地面平行,与画面倾斜90°和45°以外其余角度的,统称为余角变线。余角变线的灭点是余点。
7、与画面和地面都倾斜而呈近低远高状况的,称为上斜变线。如房顶的近端坡面,它的左右两条向上倾斜的边线即属于此类。灭点在地平线以上的天空,叫做天点。
素描中的一点透视、两点透视、还有三点透视怎么去理解?
1、一点透视一点透视就是物体由于它与画面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它的长,宽,高三组主要方向的轮廓线,与画面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这样画出的透视称为一点透视。在此情况下,物体就有一个方向的立面平行于画面,故又称正面透视。如果物体有两组主向轮廓线平行于画面,那么这两组轮廓线的透视就不会有灭点,而第三组轮廓线就必然垂直于画面,其灭点就是心点。2、两点透视如果物体仅有铅垂轮廓线与画面平行,而另外两组水平的主向轮廓线,均与画面斜交,于是在画面上形成了两个端点,这两个端点都在视平线上,这样形成的透视图称为两点透视。正因为在此情况下,建筑物的两个立角均与画面成倾斜角度,故又称成角透视。 3、三点透视三点透视是一种绘图方法,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俯瞰图或仰视图。第三个消失点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的主视线,必须使其和视角的二等分线保持一致。扩展资料:(1)多视点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透视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2)高视点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3)远视距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毕加索的作品打破了透视学的基本规律,把一个物体的正面反面,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全都表现在一个二维的空间中,理解毕加索的画首先要抛弃透视学。广义透视学方法在距今3万年前已出现,在线性透视出现之前,有多种透视法。①纵透视。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②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③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④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⑤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而挡远部的表现。⑥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⑦色彩透视法。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参考资料来源:《清央美术在线教育》
怎么快速准确区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快速准确区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以一个正方体为例,只要正方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就会在视频线上形成一个消失点,这就是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当正方体的面都与画面形成角度,就会在视平线上形成两个消失点,就是所谓的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平行 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圆柱体透视:和前面的圆相比较,里面的圆当然是被缩小了,但仍然是完全的相似形。 两个椭圆是平行的面,但里面的那个被缩小了,此时,椭圆的长轴(未绘)与长方体的边不平行。 两个椭圆的面失掉了平行性,也不是相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