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周日下午,靠在床头,凉凉的空调风吹在身上,吃着可口的零食、看着心爱的书,真是一种享受。顺手抓起一本《成语故事》,里面的故事虽然耳熟能详,却仍是百读不厌。读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我想到很多: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可大臣们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国富民强才是当务之急,可谁也没有胆量劝说吴王。有一位待从心中不安,想尽办法说服吴王。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吴王在花园散步,看到一位待从眼睛死死盯着树枝,手里拿着一把弹弓,很奇怪,经询问,待从答道:“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吴王顿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读了这篇文章,不仅被这位聪明的侍者的一颗爱国之心所感动、被他利用他旁敲侧击巧妙说明吴王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更重要的是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要一味地只顾得到眼前的利益,还要顾及身后隐伏的祸患。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类似“螳螂捕蝉”的事情。社会上有些丧失良心的商家,为了能挣到大钱、从中牟利,制假造假、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殊不知自己的亲人也在深受害;有些人得用人们的同情心在街上行骗,殊不知他们已经丧失他们做人的尊严;有些人乱捉乱捕野生动物、乱砍乱伐树木,殊不知他们是在毁灭自己生存的环境……由此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生活的空间才能充满真情、充满信任、充满爱!
急 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议论文要求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的论点就是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 成功,坚持是一个重要条件.
《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都想在事业或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有一部分人取得了胜利,而相当一部分人却陷入失败的苦痛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功到自然成”.按理说那些失败者完全可以尝到胜利的喜悦,但他们往往缺少一种 胜利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坚持.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上边的俗语中所提到的“功到”其 中已经隐含了“坚持”的意思.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个人的 努力之外,坚持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 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狄更斯和爱迪生就是靠坚持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坚持,使狄更斯为人们留下许多优秀著作,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精品;坚持,使爱迪生攻克了许许多多的难关,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坚持能够使人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
那些失败者往往是在最后时刻未能坚持住而放弃努力,与成功失之交臂.曾记得瑞典一位化 学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时,似乎发现一种新元素,但是面对这繁琐的提炼与实验,他退却了.当另一化学家用了一年时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为元素家族再添新成员——溴而名垂千古时,那位瑞典化学家只能默默地看着对方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两位化学家,一位坚持住了,取得了胜利;另一位却没有坚持住,未能取得成功.可见,能否坚持是取得胜利的最后一道障碍.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光明就要到来的时刻,越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李胜)
2、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 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切记那些不清楚作者的不要瞎写上作者的名字.
如在《坚持就是胜利》一文中举的狄更斯、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既具有典型性,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论证过程
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周密,讲究说理的艺术,还以习作《坚持就是胜利》为例,这篇作文中就是运用了两种典型的事例:狄更斯、 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故事,从正文两个方面证明了坚持就是胜利的这一观点,这个过程就 是论证过程.
演绎论证法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是从一般到特殊.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持就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
此外,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像借古论今法,采用数字法,排比论理法,描写论理法等.我们掌握的方法越多,说理就越有深度,有说服力,就越具有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在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下面的仔细看看,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3000字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id=8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1000字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议论文
众所周知,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必须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贯穿本章始终的重要核心观念。 以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为例,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和产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背景的角度,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培养做出明达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有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主要包括无机物之间的转化(在固态和溶液状态下,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裂解反应、聚合反应)。因此,本章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存、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代与代之间的机会和权利的均等,从而减少人类因文明进步而对后代和环境施加的压力。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即在幼儿阶段,此时采取什么方式的教育会关系到个人的一生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的新视角。它寻求文化传统对环境的尊重之间的平衡、人类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在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与经济的健康、对地球及资源尊重有关的可持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已有的学校课程,如多元文化教育、健康教育、性别教育、环境教育等有着必然的联系。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看,在过去,我们一般采用科学教育给儿童提供相关的经验,帮助儿童学习理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如环境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的多样性等。而现在,儿童仅仅学习这些环境知识已经不够满足于他们,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在早期教育中就开始形成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如何利用和保护环境,而不仅仅是考虑眼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