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

时间:2025-04-05 15:37:27编辑:分享君

汪晖的人物简介

  学习经历  1996.9~1999.6湖北医科大学内科学肝脏药理医学博士学位  1988.9~1991.7 湖北医科大学药理学医学硕士学位  1981.9~1986.7 湖北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与任职  2000.4~现在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 教授、博导、系主任、副院长  2002-2003年赴美国Howard University药学院工作  1997.1~2000.3 湖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副教授  1995年赴英国Institute of Food Research工作  1993.6~1996.12湖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讲师  1991.6~1993.5湖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助教  1986.7~1988.8 武汉市第三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药理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食品与药品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十三届医学科学部药物药理学组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外源物代谢专业委员会/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生殖药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武汉药理学会理事长。同时兼任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药品审评专家等。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三等奖、Servier全国青年药理学工作者称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武汉市政府人才专项津贴、武汉市首批优势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和武汉市科技新秀称号。为Toxicol Appl Pharmacol等SCI源期刊杂志的审稿专家 。

汪辉的人物简介

男,江苏南京人,毕业,获学士、硕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工作十年,先后在若干IT、软件公司担任高级程序员,数据库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职。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仓库、商务智能、数据处理等,并主讲课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  主要工作经历:  1. 2011.1--至今 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任教,主讲《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并主持数据仓库、商务智能、数据处理等方面研究  2. 2007.4--2010.12 上海文思创新软件公司任项目经理、技术总监,主持开发了银行数据漂白系统、银行CRM项目、上海通用报表系统、上海中技桩业信息总体规划项目等  3. 1997.7 – 2007.3 在加拿大IT公司工作,分别在摩根士丹利公司加拿大分部、Core软件公司、EDS公司加拿大分部任高级程序员,数据库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职,主持开发了CIS项目、Legacy系统转换工具项目、MCIT项目等  4. 1985.7—1997.6 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主讲《数据库原理》课程,并主持或参与中国电信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项目、中国工业总公司项目、江苏省电力自动化研究所应用系统项目等

汪晖事件的汪晖接受采访

汪晖在2010年7月底,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此事的采访。这也是他在三月表示“希望学术界自己澄清”简短表态后,对此事件再次表态。在采访中,他表示:该期《文艺研究》出版前他已获友人告知王彬彬的文章要发表。他当时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托人找《文艺研究》主编要求看文章并同时作出回应,遭到了拒绝。《文艺研究》面市后,《南方周末》与《京华时报》针对抄袭事件的报道几乎在同一时间见报了。此后,“抄袭门”迅速上升为舆论热点,报道在大量网站上被转引转贴,多家平面媒体跟进报道。在第一时间内,舆论界就出现“挺汪”与“倒汪”两种声音的对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钱理群、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表示对“抄袭说”的质疑,他们基本都认为《反抗绝望》被指出的多数为引文不规范的技术问题,与具有道德内涵的剽窃、抄袭是不同概念。学者钟彪与三联书店学术编辑部主任舒炜则发表了两篇反驳王彬彬的分析长文。另一方面,北大哲学社会科学教授、也是当年《反抗绝望》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严家炎则对《中国青年报》说,王彬彬对汪晖的批评“有点夸张”,但“觉得王彬彬先生有些地方引出来的文字,看上去确有根据”,对汪晖而言是“硬伤”。他认为,虽然事过20年,讨论这类问题对于纯洁中国学风有好处与必要性。谈到此,汪晖强调:《南方周末》在2010年3月25日与2010年4月8日两次大版面地报道“抄袭门”,过程中全没有联系他。舒炜的8000多字长文最初投递给《南方周末》,却被告知最早两周后才可能刊登,而且要做大幅删节。舒炜最后将稿件转投《北京青年报》,于2010年4月3日刊出。2010年4月13日,《南方周末》编辑刘小磊电邮汪晖,表示“王彬彬文章确有不够稳妥之处,想听听他的意见”。但汪晖认为,如果明知王彬彬文章有问题,媒体就应该为之前的严重指控,包括编者按语和小标题公开道歉。在汪晖准备回复的同时,2010年4月14日,他被告知刘小磊群发邮件附清华大学公示获政府特殊津贴名单,情势看来是向清华大学施压质疑汪晖入列,汪晖对该媒体的公正性与动机产生了强烈怀疑,他没有回应刘小磊,这也成为在抄袭争议中《南方周末》与他的唯一一次联系。受访时,汪晖总结他这一阶段的回应方式:“作为学者,我反对学术不端行为,也倡导学者应该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因此作为当事人,在面对学术批评和指控的时候,最坦荡的态度就是平心面对学术界的评判。学术共同体的判断是最终的,个人辩解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有错就得承认,如果举报不实,学术界也会有公论。”他提出,钟彪、舒炜以逐条分析的方式澄清事实,但在媒体中没有受到重视。他又补充说,3月下旬,《中国青年报》记者写信要求采访,他建议该报暂缓报道,表示愿意在回国后与该报记者逐一核对原文,做出全面的回应,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混乱,但媒体不愿意等待。汪晖在2010年4月11日回国后,将有关资料交给有关方面进行核查。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相关规章、法律的研究,以及细致的查证,才能说明问题。汪晖回答《联合早报》记者:“我从不拒绝真正的学术批判!” 问:您自己如何回应关于“抄袭”的批评?为什么至今不公开回应?答:关于对我的所谓“抄袭”的批评,将会有专门的调查报告出来。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认定抄袭的标准,其次是要认定抄袭的事实;前者需要研究相关的规章、法律,后者需要以文本为据,详细比对和研究各条指控。很不幸,虽然媒体就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累积了数十万字,但在抄袭标准和事实认定方面的讨论却很少见。坦白地说,我在阅读了王彬彬文章后,的确感到很惊讶。根据研究,王文对于《反抗绝望》的指控共计十条,其中六条原著提供了注释,但他忽略或掩盖这些注释,或者将所谓参见式注释曲解为抄袭。这些做法只要稍加核查就可以发现。有两处原著提供注释,但重版时由于编辑分段,而将原注释与分段后的引文脱节,但注释仍然存在,属于技术性的失误。另外的例子则用完全不能成立的‘偷意’概念来指控,有很强的随意性。我对《文艺研究》和《南方周末》的主要意见是:在发表这类文章时为什么在发表之前不与当事人核实,在发表之后又以各种方式拖延发表不同意见?《反抗绝望》是1988年的著作,就像许多著作一样,存在一些缺点、疏漏,有些是当时的学术和出版惯例造成的,有些是校订和写作中的问题,在重版中未能加以纠正;重版过程中,由于校订不细,还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前面提及的由于分段而造成的脱注现象。如果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批评,我不但愿意接受,而且一定持欢迎态度,并在再版时吸纳这些意见。但这些疏失与抄袭、剽窃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刻意捏造事实或掩盖证据,用莫须有的定义对早期作品进行攻击和构陷,就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了。我至今没有看到对于捏造事实或掩盖证据等行为的严肃批评——如果一个社会容忍这样的行为,将会对公民权利造成很大伤害。这类问题在媒体中很难说明,应该由学术共同体来澄清,作者个人可以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由于这些指控涉及20多年前的著述,也需要从当时的学术规范出发研究相关的例证,才能全面客观地说明问题。4月回国后,我将相关资料交给专门研究和处理著作权问题的法律机构进行研究。相比于在媒体中炒作,我觉得只有对相关法律、规章进行研究,对具体指控进行核实,才能有助于澄清问题。问:您如何看待学术规范问题?答:学术规范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也有其复杂性,离开历史的脉络和学科格局的发展,按照2010年的规范对以往的论著加以判断往往会造成很大问题。以注释的体例而言,不同的领域与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惯例,引注的严格性方面也会有所不同。此外,还有历史条件的约束和一些出版惯例。八十年代当然是有学术规范的,但由于时代氛围不同,整个学术风格与今天不一样。这只要拿当时的一些代表性著作与今天的著作做个对比就很容易了解。中国对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始于20年前《学人》丛刊创刊之际。我是这场讨论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在倡导学术史和学术规范的过程中,我和我周围的朋友们曾对我们自己在八十年代的学术方式做过深入的自我批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从不拒绝批判和自我批判——但这个批判应该是真正的学术批判,也应该是从历史的观点展开的学术批评。问:您对这次争论的评价?答:在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转变中,有争论是好事情,但如果为了达到打倒论敌而采取捏造证据、向国内或国外大规模寄送匿名信等方式,这样的争论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媒体以学术规范的名义展开批评,那么至少自己也应该遵守基本规范;如果媒体工作者一面发表单方面的观点,另一面又参与组织针对某个作者的社会动员,你就很难信任这样的媒体。林毓生先生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本是很好的事情,但他不做核查,以不实的例证作为指控的根据,就不合乎规范。他对我的思想观点展开批评,我也很欢迎,但他既没有引证,也没有上下文的关联,近于无的放矢。以这种方式在大众传媒中发言除了起到“动员”作用外,很难引起有意义的争论。2010年8月2日,汪晖向王彬彬发出律师函,要求“停止失实指责并书面道歉”。

汪晖事件的简介

2010年3月25日,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南方周末》以及北京的《京华时报》于同一天分别以全文转载和摘录的方式报道了王彬彬对汪晖抄袭的指控。因该博士论文以鲁迅为主题,《京华时报》同时采访了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认为其“引文不规范不同于剽窃”;《京华时报》也采访了汪晖本人,得到汪晖的简短回应:他在国外,尚未读到王彬彬文章,手头也没自己20多年前的著作,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

上一篇:傻王俏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