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这部书你喜欢吗?你觉得这部书写的如何?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曾登上过多家媒体的“年度图书”榜单,能同时被这么多媒体看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它不是一本坏书,同时也说明这本书与媒体在气质、趣味和文风上的一致性。这本书在宣传上起势很高,上追梁任公的“新民说”,要为国民结撰“新国说”;其英文名字更加响亮,China’s new revolution,但读其内容,其实也就是一本时评集。行文啰唆,材料堆积严重,理论深度止于名人名言。此书最大的问题是浅尝辄止,一到关键之处就 “如某某所言”,个人创见太少。材料是别人的,观点也是别人的,只有论述方式是自己的。在论述上基本属于一事一议,看似无所不谈,实则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 《重新发现社会》的立意在启蒙,是一本“公民读物”,这是为那些惯于吹毛求疵者竖起的挡箭牌。也就是说,它的目标受众是那些尚不知“国”为何“家” 为何者,而不是那些平时连报纸都懒得一翻的知识分子。我由此怀疑,那些对此书推崇备至,又是推荐又是写评的知识分子,他们本人是否真的热爱此书?很大程度上,推荐者们和媒体的想法也许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一本好书寻找它“理想的读者”。 我的观点是把《重新发现社会》当做一本好书来读,好玩的、有趣的、有文采的书来读,怎么都行,就是别一本正经地读。那样对读者不公平,谁也没权利要求读者用什么心态来读书,对作者更不公平。那些莫测高深的评论不仅伸手隔开了更多的读者,而且带着强烈地个人倾向和观点解读原书本来平易近人的文字,铿锵地过了,听的人耳朵就要先聋了。尤为可气地是那些解读有些根本就是误读和误导。他们还不如我,连进口和国产的皮鞋都分不清,却不遗余力地向全国人民推销高跟鞋。如是将会产生多么恐怖的景象:没穿过鞋的会认为鞋子一无是处,对所有鞋子丧失兴趣;没穿过高跟鞋的人连走路都不会了;最后还是那些习惯穿了高跟鞋的高贵人在扭腰甩臀地自我卖弄而已。 熊培云还对传统儒家的等级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说,传统社会那种上下层之间存在的某种“权利”和“义务”的纽带让下层对上层存在一种心理和观念上的依赖,这也是庇护性政治即专制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儒家这套等级观念显然不符合当今需要解放生产力,给予每个个体以自由的时代要求。只有解除那种传统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的人,万能的行政权力和专制的庇护性的政治制度才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重新发现社会》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重新发现社会》是耶鲁大学陈志武对作家熊培云所作的评论,也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思想挖掘和洞见。在书中,作者对中国的人文教育、精神素养以及如何在大学毕业之后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精神个性进行了详细阐述。陈志武清醒地意识到,保持独立和自我个性是非常难得的个性,而像熊培云这样能做到坚持自我个性和独立思想的人,在现时代已经越来越少了。在这个洞见上,他对时代提出了呼吁。对人、社会和国家等领域同时进行了深层意义上的问题剖析。《重新发现社会》全书分七章,每个章节独立的同时也与下一章节连续。第一章讲国家的形成过程,期间参考了英国经济学家的《国富论》,随后从国家衍生出社会的解放,包括人的思想在历史中的进程和意义。最后,作者详细论述了人的爱国情怀,以及爱国如何形成主义,凝聚为一股力量。第二章讲社会经济,论述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律和问题。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民间,在中小企业。为此自由市场非常重要,政府不应过多干涉。第三章主要评论了物权和税收领域,对现代的物权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而税收被认为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执行的一项契约措施。第四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详细讲解了民主与自由,认为通向自由的理想制度是民主。而民主的前提是自由,是自由的个体与自由的环境。第五章讲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传统的事物应该具有开放和包容性,从中国儒家的孔子到墨子,再到民国的胡适,我们都应该坚持一种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文化态度。《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的沉浮,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超越、重建、活力、创造、个体的权益与价值,这些极富意义的时代课题一个个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像陈志武所说,熊培云是位现代的思想者,他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的传统,让跟随和热爱他的人进入到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
自由是灵魂的氧气出自
自由是灵魂的氧气。〔以色列〕摩西 达扬:《自传》摩西·达扬(希伯来语:משה דיין,1915年5月20日——1981年10月16日),以色列军事领导人,军事学家。达扬对军事有着一种天生的悟性。1959年至1964年任农业部长;1967年至1974年任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外交部长,参加了戴维营谈判。达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英军并失去左眼,人称独眼将军。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他提出了后来被证明是极其出色的达扬计划。1981年10月16日,摩西·达扬因心脏病猝发去世,享年66岁。
什么是自由是灵魂的氧气?
自由是灵魂的氧气的泰文翻译为 "เสรีภาพคือออกซิเจนของวิญญาณ"。“自由是灵魂的氧气”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自由是指没有受到限制或束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和表达想法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是一种普遍价值观念,被认为是人类尊严和权利的体现。在历史上,人们为了争取自由而进行了无数次斗争。例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印度独立运动等等。这些斗争都是为了摆脱压迫、获得平等和尊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在当代社会中,自由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媒体自由、个人隐私等等。这些自由权利保障了个体的权益和社会公正。总之,“自由是灵魂的氧气”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重视,并且强调了它对于个体生存、发展和幸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