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常用的钻头有哪三种
常见钻头介绍
麻花钻
麻花钻是应用最广的孔加工刀具。通常直径范围为0.25~80毫米。它主要由钻头工作部分和柄部构成。工作部分有两条螺旋形的沟槽,形似麻花,因而得名。为了减小钻孔时导向部分与孔壁间的摩擦,麻花钻自钻尖向柄部方向逐渐减小直径呈倒锥状。麻花钻的螺旋角主要影响切削刃上前角的大小、刃瓣强度和排屑性能,通常为25°~32°。螺旋形沟槽可用铣削、磨削、热轧或热挤压等方法加工,钻头的前端经刃磨后形成切削部分。标准麻花钻的切削部分顶角为118,横刃斜角为40°~60°,后角为8°~20°。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前角在外缘处大、向中间逐渐减小,横刃处为负前角(可达-55°左右),钻削时起挤压作用。为了改善麻花钻的切削性能,可根据被加工材料的性质将切削部分修磨成各种外形(如群钻)。麻花钻的柄部形式有直柄和锥柄两种,加工时前者夹在钻夹头中,后者插在机床主轴或尾座的锥孔中。一般麻花钻用高速钢制造。镶焊硬质合金刀片或齿冠的麻花钻适于加工铸铁、淬硬钢和非金属材料等,整体硬质合金小麻花钻用于加工仪表零件和印刷线路板等。
扁钻
扁钻的切削部分为铲形,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切削液轻易导入孔中,但切削和排屑性能较差。扁钻的结构有整体式和装配式两种。整体式主要用于钻削直径0.03~0.5毫米的微孔。装配式扁钻刀片可换,可采用内冷却,主要用于钻削直径25~500毫米的大孔。
深孔钻
深孔钻通常是指加工孔深与孔径之比大于6的孔的刀具。常用的有枪钻、BTA深孔钻、喷射钻、DF深孔钻等。套料钻也常用于深孔加工。
扩孔钻
扩孔钻有3~4个刀齿,其刚性比麻花钻好,用于扩大已有的孔并提高加工精度和光洁度。
锪钻
锪钻有较多的刀齿,以成形法将孔端加工成所需的外形,用于加工各种沉头螺钉的沉头孔,或削平孔的外端面。
中心钻
中心钻供钻削轴类工件的中心孔用,它实质上是由螺旋角很小的麻花钻和锪钻复合而成,故又称复合中心钻。
钻头结构
一种钻头,包括一个刀杆(1),刀杆有一个尖端,尖端有两个位于一个主平面(C-C)上的切削刀片(5、5′),所述切削刀片(5、5′)具有在共同第二平面(E-E)上取向的短的中心切削刀刃。所述刀刃形成一个点状中心切削刀刃用于进入工件,并且由此将钻头对中。在刀杆上,设两个排屑槽(6、6′),所述排屑槽(6、6′)从尖端延伸到底端。在沿刀杆的任一截面上,排屑槽在管平面上都位于彼此径向相对的位置,管平面与在管的两侧的两个刃带的共同刃带平面(F-F)成90°延伸,所述刀杆在该平面具有最大的刚性。中心切削刀刃的第二平面(E-E)的取向与刃带平面或刀杆的底端的主刚性方向(F-F)大约成90°角。
一种在对混凝土等进行的钻孔作业中,能缓和钻孔状态突然改变的情况,使钻孔作业稳定,即使在产生大粒的切屑时,钻孔效率也不致降低的钻头。
其大致呈辐射状配置的切刃部,具有至少2个主切刃部、以及在圆周方向上配设于所述主切刃部与主切刃部之间的,至少两个副切刃部,所述主切刃部具备作为其切刃的主切刃,主切刃内端位于旋转中心,外端则位于切刃部的旋转轨迹的外缘.
所述副切刃部具有作为其切刃的副切刃,该副切刃内端位于向外径侧偏离旋转中心的部位,外端则位于向旋转中心侧偏离切刃部的旋转轨迹的外缘的位置上。
一种钻头,具备配置于钻头前端的多个切刃部、及设于该切刃部基端一侧且于基端部上形成有柄部的轴状钻头主体;
所述切刃部具有由切削面与后隙面的接合缘向前端侧突设而形成的切刃,所述切刃自钻头旋转中心侧向外径侧配置成大致辐射状;
其利用旋转动作与轴方向的动作的复合动作进行冲击切削,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刃部具有至少2个主切刃部、以及配设于圆周方向的所述主切刃部与主切刃部之间的,至少2个副切刃部;
所述主切刃部具有作为其切刃的主切刃,所述主切刃内端位于旋转中心,外端则位于切刃部的旋转轨迹的外缘,所述副切刃部具有作为其切刃的副切刃,所述副切刃内端位于从旋转中心向外径侧偏离的部位,外端位于从切刃部的旋转轨迹的外缘向旋转中心侧偏离的位置。
PDC钻头
PDC钻头[1]的简称。是石油钻井行业常用的一种钻井工具。
PDC产品性能不断改进
在过去的几年间,PDC切削齿的质量和类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将20世纪80年代的齿与当今的齿进行比较的话,差异是相当大的。由于混合工艺与制造工艺的变化,当今的切削齿的质量性能要好得多,使钻头的抗冲蚀以及抗冲击能力都大为提高。
工程师们还对碳化钨基片与人造金刚石之间的界面进行了优化,以提高切削齿的韧性。层状金刚石工艺方面的革新也被用于提高产品的抗磨蚀性和热稳定性。
除了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的发展以外,PDC产品在齿的设计技术和布齿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现在,PDC产品已可被用于以前所不能应用的地区,如更硬、磨蚀性更强和多变的地层。这种向新领域中的扩展,对金刚石(固定切削齿)钻头和牙轮钻头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初,PDC钻头只能被用于软页岩地层中,原因是硬的夹层会损坏钻头。但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结构的变化,目前PDC钻头已能够用于钻硬夹层和长段的硬岩地层了。PDC钻头正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选用,特别是随着PDC齿质量的不断提高,这种情况越发凸显。
由于钻头设计和齿的改进,PDC钻头的可定向性也随之提高,这进一步削弱了过去在马达钻井中牙轮钻头的优势。目前,PDC钻头每天都在许多地层的钻井应用中排挤掉牙轮钻头的市场。
常用机械钻头,有直柄麻花钻(普通型),可以钻头:45#钢,不锈钢,利用钻硬度弱一点的材质.合金钻,可以钻Cr12钢,利用钻硬度较强的材质.利用钻头的专业知识,可以让自己利润降低.
PCB钻头种类
PCB钻头控钻床的钻头种类:印制板钻孔用钻头有直柄麻花钻头、定柄麻花钻头和定柄铲形(undercut)钻头。直柄麻花钻头大都用于单头钻床,钻较简单的印制板或单面板,现在在大型的线路板生产厂中已很少见到,其钻孔深度可达钻头直径的10倍。在基板叠层不高的情况下,使用钻套可避免钻偏。
目前大部分的厂家使用数控钻床,数控钻床使用的是硬质合金的定柄钻头,其特点是能实现自动更换钻头。定位精度高,不需要使用钻套。大螺旋角,排屑速度快,适于高速切削。在排屑槽全长范围内,钻头直径是一个倒锥,钻削时与孔壁的磨擦小,钻孔质量较高。常见的钻柄直径有3.00mm和3.175mm。
钻头的材质
印制板钻孔用钻头一般都采用硬质合金,因为环氧玻璃布复铜箔板对刀具的磨损特别快。所谓硬质合钻头金是以碳化钨粉末为基体,以钴粉作粘结剂经加压、烧结而成。通常含碳化钨94%,含钴6%。由于其硬度很高,非常耐磨,有一定强度,适于高速切削。但韧性差,非常脆,为了改善硬质合金的性能,有的采用在碳化基体上化学汽相沉积一层5~7微米的特硬碳化钛(TIC)或氮化钛(TIN),使其具有更高的硬度。有的用离子注入技术,将钛、氮、和碳注入其基体一定的深度,不但提高了硬度和强度而且在钻头重磨时这些注入成份还能内迁。还有的用物理方法在钻头顶部生成一层金刚石膜,极大的提高了钻头的硬度与耐磨性。硬质合金的硬度与强度,不仅和碳化钨与钴的配比有关,也与粉末的颗粒有关。超微细颗粒的硬质合金钻头,其碳化钨相晶粒的平均尺寸在1微米以下。这种钻头,不仅硬度高而且抗压和抗弯强度都提高了。为了节省成本现在许多钻头采用焊接柄结构,原来的钻头为整体都是硬质合金,现在后部的钻柄采用了不锈钢,成本大大下降但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材质其动态的同心度不及整体硬质合金钻头,特别在小直径方面。
钻头的使用
1、钻头应装在特制的包装盒里,避免振动相互碰撞。
2、使用时,从包装盒里取出钻头应即装到主轴的弹簧夹头里或自动更换钻头的刀具库里。用完随即放回到包装盒里。
3、测量钻头直径要用工具显微镜等非接触式测量仪器,避免切削刃与机械式测量仪接触而被碰伤。
4、某些数控钻床使用定位环某些数控钻床则不使用定位环,如使用定位环的其安装时的深度定位一定要准确,如不使用定位环其钻头装到主轴上的伸长度要调整一致,多主轴钻床更要注意这一点,要使每个主轴的钻孔深度要一致。如果不一致有可能使钻头钻到台面或无法钻穿线路板造成报废。
5、平时可使用40倍立体显微镜检查钻头切削刃的磨损。
6、要经常检查主轴和弹簧夹头的同心度及弹簧夹头的夹紧力,同心度不好会造成小直径的钻头断钻和孔径大等情况,夹紧力不好会造成实际转速与设置的转速不符合,夹头与钻头之间打滑。
7、定柄钻头在弹簧夹头上的夹持长度为钻柄直径的4~5倍才能夹牢。
8、要经常检查主轴压脚。压脚接触面要水平且与主轴垂直不能晃动,防止钻孔中产生断钻和偏孔。
9、钻床的吸尘效果要好,吸尘风可降低钻头温度,同事带走粉尘减少摩擦产生高温。
10、基板叠层包括上、下垫板要在钻床的工作台上的一孔一槽式定位系统中定位牢、放平。使用胶粘带需防止钻头钻在胶带上使钻头粘附切屑,造成排屑困难和断钻。
11、订购厂商的钻头,入厂检验时要抽检其4%是否符合规定。并100%的用10~15倍的显微镜检查其缺口、擦伤和裂纹。
12、钻头适时重磨,可增加钻头的使用和重磨次数,延长钻头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和费用。通常用工具显微镜测量,在两条主切削刃全长内,磨损深度应小于0.2mm。重磨时要磨去0.25mm。普通的定柄钻头可重磨3次,铲形头(undercut)的钻头可重磨2次。翻磨过多其钻孔质量及精度都会下降,会造成线路板成品的报废。过度的翻磨效果适得其反。
13、当由于磨损且其磨损直径与原来相比较减小2%时,则钻头报废。
麻花钻结构及几何参数上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进?
建立钻头的数学模型是对钻头进行几何设计、制造、切削性能分析和对钻削过程进行建模的基础。第一个钻头数学模型由Galloway D F于1957年提出。他推导了直线刃钻头前刀面的参数方程,给出了主刃前、后角和横刃斜角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提出了“把钻头后刀面作为钻头在刃磨过程中与砂轮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磨削锥的一部分”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初期,Fujii S 等人对Galloway D F提出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采用割平面法,将三维空间曲面后刀面化为二维平面曲线进行分析,并开发了一个麻花钻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1972 年,Armarego E J A和Rotenbery A发现:后刀面锥面刃磨法有4个独立的刃磨参数,而一般给出的钻尖几何参数只有3个,因此不能唯一确定钻尖后刀面形状和刃磨参数。为此,他们提出用后刀面尾隙角作为补充几何参数,以获得刃磨参数的唯一解。1979年,Tsai W D和Wu S M证明:锥面钻头、Racon钻头、螺旋钻头和Bickford钻头等的后刀面都可以用二次曲面来表示,并提出了表示钻头几何形状的综合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控制刃磨过程。1983年,Radhakrishnan L等人提出了十字钻尖钻头后刀面的一个数学模型。他们将后刀面分为第一后刀面和第二后刀面:对第一后刀面,以Tsai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改进的锥面模型;对第二后刀面,建立了一个平面模型。Fugelso M A则提出了圆柱面钻尖的数学模型。
1985年,Fuh K H等人建立了一个用二次曲面表示的钻头后刀面数学模型,以便用计算机将其设计成椭球面、双曲面、锥面、圆柱面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麻花钻的主刃设计为直线。1990年,Fugelso M A发现,由于要求锥面麻花钻的主刃为直线,使靠近钻芯处的主刃后角变得过小,如果在刃磨之前,将钻头绕自身轴线旋转5°~10°,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只是主刃将变得微微弯曲。
同年,Wang Y将主刃看作曲线,利用多项式插补方法建立了钻头螺旋前刀面的几何模型。1991年,Lin C和Cao Z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直线和曲线刃,采用锥面、柱面和平面后刀面的麻花钻综合数学模型。1999年,Ren K C和Ni J提出用二项式表示任意形状的主刃曲线,钻头前刀面采用新的数学模型,并用向量分析方法,建立了二次曲面后刀面的刃磨参数与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
钻头的结构优化
由于广泛使用的锥面麻花钻的切削性能并不理想,人们一直致力于对其结构(参数)和刃磨方法进行改进,先后提出了200多种互不相同的钻头形状,以改善其切削性能。其中,Shi H M 等人提出了通过改变主刃走向控制主刃前角分布的方法,并于1990年开发出使钻头主刃上各点前角均达到可能的最大值的曲线刃麻花钻。1987年,Lee S J在考虑钻头偏斜的条件下,以消除钻削过程中钻尖的摆动现象为目标,提出了对钻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1995年,Selvamhe S V和Sujatha C在研究麻花钻的变形时,用有限元方法对钻头几何形状进行了优化,得出的使钻头变形最小的结构参数优化值(钻头直径25mm)为:螺旋角39.776°,横刃斜角Ψ=54°~80°,锋角120°。1997年,Chen W C提出了一种特殊截形的厚钻芯麻花钻,既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又具有合理的主刃和横刃前角分布。2005年,Paul A等人为确保优化钻头的可加工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刃磨参数的新钻尖模型,并用它对锥面钻尖、Racon钻尖和螺旋面钻尖进行了优化,以使其切削力达到最小。
螺旋沟槽截形和加工工具截形的计算
1975年,Dibner L G提出了一种可以简化磨削螺旋沟槽砂轮截形计算、提高沟槽加工精度和完全排除砂轮直径变化影响的方法。1990年,Ehmann K F提出了一个基于微分几何和运动学原理的求麻花钻螺旋沟槽加工工具截形的方法。1998~2003年,Kang D C和Armarego E J A对螺旋沟槽加工的“正问题”和“反问题”(“由沟槽截形求工具截形”和“由工具截形求沟槽截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直线刃麻花钻螺旋沟槽设计和制造的计算机辅助几何分析方法。
关于群钻与微型钻头的研究
1982年,Shen J等人建立了群钻的第一个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人们可以多次重复地磨制群钻。1984年,Chen L和Wu S M对9种典型群钻进行了研究,改进了群钻的数学模型,为群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了可能。1985年,Hsiao C和Wu S M提出了用计算机对群钻进行辅助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1987年,Fuh K H 提出了一种利用综合二次曲面模型和有限元方法设计和分析群钻的方法。Liang E J则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库技术的群钻刃磨CAD/CAM集成系统。1991年,Liu T I采用一种两阶段策略设计和优化了一种加工机轴注油孔用群钻。1994年,Huang H T等人推导了群钻切削刃的工作法后角和法前角的公式,提出了考虑内刃和圆弧刃之间过渡区的群钻精确几何模型。2001年,Wang G C等人应用一种倾斜立体块方法,建立了群钻新的数学模型,解决了已有模型存在的横刃几何形状不确定的问题,保证了所设计群钻的可加工性。
1992年开始,Lin C、Kang S K、Ehmann K F和Chyan H C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微型钻头进行了系统研究。1992年,他们建立了平面微型钻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刃磨方法。1993年,他们又提出了螺旋面微型钻尖的数学模型和刃磨方法,并发现螺旋面微型钻尖在几何方面和切削性能方面均优于常用的平面微型钻尖。1997年,他们指出:螺旋面微型钻尖与平面微型钻尖相比,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①在同样的工作切削角度分布条件下,可以允许更大的进给量;②刃磨方法更简单,且不易受刃磨误差的影响。2002年,他们制造出加工微孔用曲线刃形螺旋后刀面系列钻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