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的作者是谁?
《黄河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郭沫若所作的一首长诗,描写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 郭沫若于1935年在陕北创作《黄河颂》,当时正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面临着极其困难的时刻。他通过对黄河这条长江之母的讴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黄河颂》在1935年12月刊登在《申报》上,并被收入郭沫若所著的《悲壮的黄河》一书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光年的其它相关
王蒙:“光年生活在中华民族大革命大翻身大开拓大解放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这个时代的歌者、这个时代的清道夫与建筑工,他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这个时代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陈德宏:张光年(光未然)是蜚声海内外的大诗人,论资历,十三四岁参加革命,一九二七年入党;论地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顾委委员:论成就,一曲《黄河大合唱》(歌词)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象征及全世界华人凝聚的软实力。高山景行。 张光年到了80多岁,仍然能够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断地探讨和反思文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是个真正与时俱进的文艺家1991年他重新捡起自己30年前开始的《文心雕龙》译著工作,10年苦修,终于在前年付梓出版。凝聚了他40年心血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是古典文学理论的一座丰碑,这对年轻人学习和借鉴我国古典文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他晚年整理出版的如《文坛回春纪事》等日记体回忆录,更给我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许多文艺家感叹着:光年同志若能再多活些时日,完成他出版几部长期积淀作品的夙愿,该有多好!
黄河颂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 关于黄河颂作品简介
1、《黄河颂》的创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2、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3、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4、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