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的《咏史》其二是哪一首?
咏史(其二)
咏史(其二)选自《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北)。西晋太康时期的重要诗人。曾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一时洛阳为之纸贵。他的诗至今仅存14首。左思所作咏史诗八首,为他早年的作品。
左思
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山涧之底。郁郁,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离离〔离离〕形容小草分散下垂的样子。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径寸茎〕直立一寸的茎,指小草短小的枝叶。,荫此百尺条〔百尺条〕指松树高大的树枝。。
世胄〔世胄〕世族子弟。胄,后裔。蹑〔蹑(niè)〕登,踩踏。高位,英俊沉下僚〔僚〕官职。。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汉代的金日(dī)和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做汉朝的高官。七叶,七世。珥汉貂,插着貂尾的帽子。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都插着貂尾。藉,借助、依靠。珥,插。。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像汉代冯唐这样的英俊之士,到了老年时尚职位低微,不被重用。冯公,汉代的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作中郎署长,一个很小的官。伟,人才出众。招,召见、重用。。
欣赏指要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振世济困的志向和令洛阳纸贵的才华,却因为生活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期,终究得不到重用。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是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诗人从涧底松和山上苗起兴,以“涧底松”喻寒微出身者,以“山上苗”喻世族出身者。在诗人看来,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诗人还从历史人物中找出了例证:“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在金张和冯公的对比中揭露和谴责腐朽制度所衍生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魏晋诗坛上,用诗来抨击门阀制度,左思是第一人。他以古喻今,从切身之痛出发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在咏史诗方面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可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其慷慨激昂之气、质朴豪迈之风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朗读时需要多加体会。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诗品》评价左思:“ 文典以怨 ,颇为精切 , 得讽谕之致 .” 这一评语十 分中 肯.体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成为左思在恣意发挥自己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吐露“怨”亦即慷慨的感情的代表作.《毛诗·大序》云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怨”是指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一向被批评家激赏为“古今绝唱”、“千秋绝唱”的左思咏史诗,最具“文典 以怨 ”的特色 . 1 自信文武才略兼而有之 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 诗一开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为文,又兼笃志好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贾谊和司马相如自况,毫不掩饰矜持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自称虽非军人却熟读兵书,且“志若无东吴”.当时蜀已败灭,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地与晋国对抗.左思把自己的才能喻为“铅刀”,刀质虽钝,但若倾以全力,也能将大木一分为二.他梦想驰骋疆场,大显神威,然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又淡泊名利,真是快人快语. 这首诗还对《咏史诗》整体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志若东吴”、“右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等句看来,此诗应该是太康元年 (公元 280年 )吴亡之前所作.左思在泰始八年其妹左芬入武帝后宫为修仪以后移居洛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这首诗作于他移居京诗后五年或七年,热衷于构思“三都赋”的时期.八首诗在思想方面跨度很大,很难设想其他七首为同时所作,可能是第一首以后数年间的作品.以自夸的诗作为第一首,而把暗淡绝望的诗置于最后,恐怕是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的. 左思在第一首中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告诉读者,他是一个兼有文武才略的能人.第三首与第一首相似,但只是主要说明自己的廉洁志操,显耀能力之处却不多.请看 :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 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 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尤浮云. 诗中写了两个自己所敬慕的古人段干木与鲁仲连.段干木曾为魏文侯的顾问、著名贤者 ;鲁仲连,据说魏国为使秦军免于侵魏,特派使臣去赵国劝说其屈从干秦,但鲁仲连以一番“义不帝秦”的雄辩,折服魏使,而威风凛凛的秦师亦无功而返.两位高贤在国难当前从容不迫,以高尚的德行驱逐了外敌,然后又如弃草芥般谢绝厚褒重赏,飘然而去.第一首诗中左思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来夸示自己的节操,这里又借两位古人来道出自己理想的处世态度. 在此,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第一首诗后半部分的主张,在第三首《咏史诗》得到了重现 :左思梦想中的“良图”,就是像段干木、鲁仲连那样行动,平定“东吴”、“羌胡”,在建功立业后,弃绝名利退隐陇亩.第一首的“功成不受爵”在这里就成了“功成耻受赏”,其意盖出一辙.争名趋利以至丧身,乃是世俗积习,而当时的将军不想取得战果,唯汲汲于褒赏,左思诗中辛辣的反调正是针对他们而发.他认为如果由他取而代之,无疑能干得更出色.但是左思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没有门第,只能甘于贫贱,他亦只能停留在梦想上,正是陷于苦境锻炼了他的个性,才使他发出了愤世之言. 诗中的段干木、鲁仲连并非单纯作为古典中的人物被提及,而是左思本人的化身.左思给古人注入了自己的血液而使其复活.正如《文选》五臣注所说 :“是诗之意,多以喻己”,八首诗中出现中的古人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都是左思本人的一种投影.左思并没有一头栽入历史之中,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引证历史.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自己成熟地融为一体的,左思是第一人. 2 难解满怀悲哀其根乃何 在左思的《咏史诗》中满怀着悲哀之情,这里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悲哀的性质与根源.请看第二首 : 谷底长松,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伟岸之躯.然而山顶弱苗,尽管在干、枝、叶方面都远不及谷间巨松,却因长于峰巅,位于巨松之上,并且遮住了欲射入谷底的日光.这叙景之句,实际上是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憎恶 !自己是具有极高天分的“英俊”,本来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现实却没有重视这种才能,给予应有待遇,而且谁都没有认为这种冷遇于理不当.屈居下僚者并非自己一人,胸怀珠玑,仅因生于寒门而埋没不彰的“英俊”不知凡几.他们都想破壁而出,然而门阀制度的厚垣无情地挡住了去路. 在认识到终究无法撞开高墙时,他就只能一边诅咒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一边在历史中寻求慰籍,“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过去经历与自己同样悲惨命运的人也很多.如汉代冯唐白首为郎,并非因为没有才干,事实上他还在文帝之前历陈机谋方略.既然面对无情的现实无计可施,只好和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古人一起来诅咒这种弊政. 泰始八年 (公元 272年 ),左思的妹妹被召为武帝修仪 (一种女官 ),随后又成为贵嫔.本来已绝宦官之念的左思,妹妹的扶摇青云可说给他的前途带来了一线光明.他在赠妹的四言诗《悼离赠妹》二首中,既叙述分别的悲哀,也毫不掩饰对妹妹贵显所怀有的朴实感情.例如 :“峨峨令妹,应朝挺生.”“如兰之秀,如芝之荣”,“光曜邦族,名驰时路,翼翼群媛,是瞻是慕.”左思借此机会离开故乡临淄,来到首都洛阳定居. 左思虽对其妹入选后宫一事寄以很大希望,结果却甚失所望.《晋书》说她“姿陋无宠以才德被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这说明左思的妹妹只是以后宫才女充当武帝的秘书而已. 当时的洛阳,王侯邸宅林立,通衢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金、张、许、史四大宅第宾客出入如云,富贵锦簇气象与外戚杨氏贾氏无异.在这种热闹气氛中,仿佛被世人所弃、只顾专心撰述的杨雄,不正是左思自己的写照吗 !命途多舛不为世人理解的杨雄,百世之后以哲学文学成就为天下公认.“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这既表现了左思本人的傲气,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勉励.但在豪言壮语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左思的悲愤 !在《咏史诗》八首中,作者本身与古人形象完全融合的当以此诗为最.从这里面,我们隐约看到.左思对杨雄的倾倒,似乎也包孕着与其命运遭际相同而引发共鸣的一层意思. 《汉书·杨雄传赞》引杨雄自序云 :“家素贫而嗜酒,人希至其门.”可见杨雄的生活是贫困的.但是左思产生与杨雄相同的感情并非仅仅由于境遇的贫困.左思还有一个与贫困间接有关的苦恼,而且只能默默忍受的,那就是肉体的缺陷.《晋书》在谈到左思容止时称“貌寝口讷”;杨雄也是其貌不扬的.《汉书·杨雄传》云 :“口吃不能剧谈,默好深湛之思.”容貌丑劣和口吃在任何时代里都是产生低人一等之感的肉体缺陷,而在左思那个时代尤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言谈在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巧拙与否甚至要影响仕途的进升,可以说口齿伶俐成了登龙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想象 :左思由于“貌寝口讷”,产生了更深的低人一等之感,因而更加落落寡合.当他发现杨雄也有和自己相同的缺陷时,自然在敬慕之外,更添了一层亲近感. 那么, 在《咏史诗》中登场的历史人物,究竟是哪些地方与左思产生共鸣,他们到底构成了什么样的形象呢 ?在其《咏史诗》第六首中,诗人是以谋刺秦始皇的荆轲为主角的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 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诗人称道荆轲,是为他与燕市杀狗击筑之辈高渐离等一起开怀畅饮,都是“贱者”和“自贱者”.但是左思认为 :他们尽管自认贱者,对权势却昂然挺首,不屑一顾,保持了人的遵严.诗中左思并没有给予荆轲以很高的评价.荆轲留给后世最生动而普遍性的形象乃是易水送别,以荆轲为题材的作品,如阮 的《咏史》第二首、陶渊明的《咏荆轲》,江淹的《别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等,都是以这个情节写成的.然而左思非但没有将此情节采入诗中,还否定了荆轲的“壮士”之说,他只是描绘了在陋巷中傲然衔杯,旁若无人的“贱者”.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荆轲形象中,这是一个例外.左思所重视的是穷巷中甘于贫贱同时又保持人的尊严的形象,因为正是这一荆轲形象再现了左思自己 ! 3 自古有才无命贤者多见 左思在《咏史诗》第七首中谈到有才无命的人古来多见,并列举了四位古人 :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 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 有屯, 由站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左思把汉代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人的经历组织起来,歌咏了他们的贫穷和不遇.从《史记》、《汉书》中的有关列传,可以看到这四位汉代人物的经历中有一点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曾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中陷于困境,但在后半生风云际会,获得了财富与地位.对于他们说来,“未遇”时的境地乃是不久“腾骧九霄”时期前的一个不幸的过渡阶段.对于自炫其才的左思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种“期待视野”,尽管目前埋没“草泽”,但将来总会像“四贤”那样为世人所重. 左思《 咏史诗》中所不断倾诉的寒土悲愤,最后终于被严酷的社会现实的齿轮辗得粉碎.左思在苦苦地琢磨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时,其意识趋向于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无私的自然.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咏史诗》“反映了诗人从积极到消极的过程”.从对不合理的阶级制度的抗议,转为对在社会黑暗的重重窒息下,失去人的自然生命感的慨叹,必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我们应当看到:当时的现实是十分严酷的,它硬是逼着诗人朝这个方向衍化自己的意识. 《咏史诗》第八首中左思所表示的隐逸山林之志,包含着沉痛的绝望感.与前面那种激昂慷慨的态度相比,他最后的认识是相当阴暗和悲惨的. 到第七首为止,左思在描绘了现实社会对自身的恶意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大胆反抗的姿势.可是,写到这首诗他已成了一个倦于反抗的人.尽管他对现实社会还有疑虑和反感,但也明白高声抗议无济于事.恶意枳棘挡住了去路,如果继续反抗,那么这些枳棘就会成为外来的障碍.当他在绝望中远眺外界时,由于愁帷深垂,自己在认识上也起了显著的变化,由悲壮而转向苍凉,在确认无法开拓自己的未来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笼中鸟”、“枯池鱼”.唯一能给他以自慰的,就是苏秦和李斯两人,他们都是少年贫贱因而锐意功名.他们两人历尽艰辛,如愿成了显宦,虽然得了富贵和名誉,但下场却很悲惨.苏秦在燕遇刺,李斯为秦二世处死.他们的悲剧在于未能“功成身退”,不知“物极则衰”的道理.左思的境遇虽然与他们两人青年时代相同,也是连“寸禄”、“斗储”都没有,亲友也日见疏远,但是如果一旦荣达,最终落得像苏、李二人那样可悲的下场,还不如让自己的未来从甘于贫贱开始的好.然而左思那强韧的自我不是那么容易瓦解的.口头虽然说荣华无非春梦,但自尊心却依然觉醒.他在被痛苦的思想折磨的同时,亦在向自己的心呼吁,要它安眠.左思不得不意识到安分度日的“鹪鹩”和“偃鼠”的生存方式,必须让自己平稳地终此一生.尽管他亦有动摇和苦闷,不过,左思的晚年确是实践了这种人生观.
咏史诗大全
1、《 汉宫词 》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2、《 咏史 》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3、《 金陵怀古 》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4、《 过陈琳墓 》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5、《 题乌江亭 》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 咏怀古迹 》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 咏史诗·黄河 》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8、《 金谷园 》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9、《 卖花声·怀古 》 元·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 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诗品》评价左思:“ 文典以怨 ,颇为精切 , 得讽谕之致 。” 这一评语十 分中 肯。体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成为左思在恣意发挥自己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吐露“怨”亦即慷慨的感情的代表作。《毛诗·大序》云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怨”是指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一向被批评家激赏为“古今绝唱”、“千秋绝唱”的左思咏史诗,最具“文典 以怨 ”的特色 。 1 自信文武才略兼而有之 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 诗一开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为文,又兼笃志好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贾谊和司马相如自况,毫不掩饰矜持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自称虽非军人却熟读兵书,且“志若无东吴”。当时蜀已败灭,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地与晋国对抗。左思把自己的才能喻为“铅刀”,刀质虽钝,但若倾以全力,也能将大木一分为二。他梦想驰骋疆场,大显神威,然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又淡泊名利,真是快人快语。 这首诗还对《咏史诗》整体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志若东吴”、“右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等句看来,此诗应该是太康元年 (公元 280年 )吴亡之前所作。左思在泰始八年其妹左芬入武帝后宫为修仪以后移居洛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这首诗作于他移居京诗后五年或七年,热衷于构思“三都赋”的时期。八首诗在思想方面跨度很大,很难设想其他七首为同时所作,可能是第一首以后数年间的作品。以自夸的诗作为第一首,而把暗淡绝望的诗置于最后,恐怕是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的。 左思在第一首中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告诉读者,他是一个兼有文武才略的能人。第三首与第一首相似,但只是主要说明自己的廉洁志操,显耀能力之处却不多。请看 :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 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 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尤浮云。 诗中写了两个自己所敬慕的古人段干木与鲁仲连。段干木曾为魏文侯的顾问、著名贤者 ;鲁仲连,据说魏国为使秦军免于侵魏,特派使臣去赵国劝说其屈从干秦,但鲁仲连以一番“义不帝秦”的雄辩,折服魏使,而威风凛凛的秦师亦无功而返。两位高贤在国难当前从容不迫,以高尚的德行驱逐了外敌,然后又如弃草芥般谢绝厚褒重赏,飘然而去。第一首诗中左思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来夸示自己的节操,这里又借两位古人来道出自己理想的处世态度。 在此,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第一首诗后半部分的主张,在第三首《咏史诗》得到了重现 :左思梦想中的“良图”,就是像段干木、鲁仲连那样行动,平定“东吴”、“羌胡”,在建功立业后,弃绝名利退隐陇亩。第一首的“功成不受爵”在这里就成了“功成耻受赏”,其意盖出一辙。争名趋利以至丧身,乃是世俗积习,而当时的将军不想取得战果,唯汲汲于褒赏,左思诗中辛辣的反调正是针对他们而发。他认为如果由他取而代之,无疑能干得更出色。但是左思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没有门第,只能甘于贫贱,他亦只能停留在梦想上,正是陷于苦境锻炼了他的个性,才使他发出了愤世之言。 诗中的段干木、鲁仲连并非单纯作为古典中的人物被提及,而是左思本人的化身。左思给古人注入了自己的血液而使其复活。正如《文选》五臣注所说 :“是诗之意,多以喻己”,八首诗中出现中的古人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都是左思本人的一种投影。左思并没有一头栽入历史之中,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引证历史。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自己成熟地融为一体的,左思是第一人。 2 难解满怀悲哀其根乃何 在左思的《咏史诗》中满怀着悲哀之情,这里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悲哀的性质与根源。请看第二首 : 谷底长松,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伟岸之躯。然而山顶弱苗,尽管在干、枝、叶方面都远不及谷间巨松,却因长于峰巅,位于巨松之上,并且遮住了欲射入谷底的日光。这叙景之句,实际上是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憎恶 !自己是具有极高天分的“英俊”,本来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现实却没有重视这种才能,给予应有待遇,而且谁都没有认为这种冷遇于理不当。屈居下僚者并非自己一人,胸怀珠玑,仅因生于寒门而埋没不彰的“英俊”不知凡几。他们都想破壁而出,然而门阀制度的厚垣无情地挡住了去路。 在认识到终究无法撞开高墙时,他就只能一边诅咒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一边在历史中寻求慰籍,“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过去经历与自己同样悲惨命运的人也很多。如汉代冯唐白首为郎,并非因为没有才干,事实上他还在文帝之前历陈机谋方略。既然面对无情的现实无计可施,只好和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古人一起来诅咒这种弊政。 泰始八年 (公元 272年 ),左思的妹妹被召为武帝修仪 (一种女官 ),随后又成为贵嫔。本来已绝宦官之念的左思,妹妹的扶摇青云可说给他的前途带来了一线光明。他在赠妹的四言诗《悼离赠妹》二首中,既叙述分别的悲哀,也毫不掩饰对妹妹贵显所怀有的朴实感情。例如 :“峨峨令妹,应朝挺生。”“如兰之秀,如芝之荣”,“光曜邦族,名驰时路,翼翼群媛,是瞻是慕。”左思借此机会离开故乡临淄,来到首都洛阳定居。 左思虽对其妹入选后宫一事寄以很大希望,结果却甚失所望。《晋书》说她“姿陋无宠以才德被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这说明左思的妹妹只是以后宫才女充当武帝的秘书而已。 当时的洛阳,王侯邸宅林立,通衢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金、张、许、史四大宅第宾客出入如云,富贵锦簇气象与外戚杨氏贾氏无异。在这种热闹气氛中,仿佛被世人所弃、只顾专心撰述的杨雄,不正是左思自己的写照吗 !命途多舛不为世人理解的杨雄,百世之后以哲学文学成就为天下公认。“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这既表现了左思本人的傲气,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勉励。但在豪言壮语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左思的悲愤 !在《咏史诗》八首中,作者本身与古人形象完全融合的当以此诗为最。从这里面,我们隐约看到。左思对杨雄的倾倒,似乎也包孕着与其命运遭际相同而引发共鸣的一层意思。 《汉书·杨雄传赞》引杨雄自序云 :“家素贫而嗜酒,人希至其门。”可见杨雄的生活是贫困的。但是左思产生与杨雄相同的感情并非仅仅由于境遇的贫困。左思还有一个与贫困间接有关的苦恼,而且只能默默忍受的,那就是肉体的缺陷。《晋书》在谈到左思容止时称“貌寝口讷”;杨雄也是其貌不扬的。《汉书·杨雄传》云 :“口吃不能剧谈,默好深湛之思。”容貌丑劣和口吃在任何时代里都是产生低人一等之感的肉体缺陷,而在左思那个时代尤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言谈在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巧拙与否甚至要影响仕途的进升,可以说口齿伶俐成了登龙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想象 :左思由于“貌寝口讷”,产生了更深的低人一等之感,因而更加落落寡合。当他发现杨雄也有和自己相同的缺陷时,自然在敬慕之外,更添了一层亲近感。 那么, 在《咏史诗》中登场的历史人物,究竟是哪些地方与左思产生共鸣,他们到底构成了什么样的形象呢 ?在其《咏史诗》第六首中,诗人是以谋刺秦始皇的荆轲为主角的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 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诗人称道荆轲,是为他与燕市杀狗击筑之辈高渐离等一起开怀畅饮,都是“贱者”和“自贱者”。但是左思认为 :他们尽管自认贱者,对权势却昂然挺首,不屑一顾,保持了人的遵严。诗中左思并没有给予荆轲以很高的评价。荆轲留给后世最生动而普遍性的形象乃是易水送别,以荆轲为题材的作品,如阮 的《咏史》第二首、陶渊明的《咏荆轲》,江淹的《别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等,都是以这个情节写成的。然而左思非但没有将此情节采入诗中,还否定了荆轲的“壮士”之说,他只是描绘了在陋巷中傲然衔杯,旁若无人的“贱者”。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荆轲形象中,这是一个例外。左思所重视的是穷巷中甘于贫贱同时又保持人的尊严的形象,因为正是这一荆轲形象再现了左思自己 ! 3 自古有才无命贤者多见 左思在《咏史诗》第七首中谈到有才无命的人古来多见,并列举了四位古人 :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 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 有屯, 由站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左思把汉代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人的经历组织起来,歌咏了他们的贫穷和不遇。从《史记》、《汉书》中的有关列传,可以看到这四位汉代人物的经历中有一点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曾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中陷于困境,但在后半生风云际会,获得了财富与地位。对于他们说来,“未遇”时的境地乃是不久“腾骧九霄”时期前的一个不幸的过渡阶段。对于自炫其才的左思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种“期待视野”,尽管目前埋没“草泽”,但将来总会像“四贤”那样为世人所重。 左思《 咏史诗》中所不断倾诉的寒土悲愤,最后终于被严酷的社会现实的齿轮辗得粉碎。左思在苦苦地琢磨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时,其意识趋向于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无私的自然。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咏史诗》“反映了诗人从积极到消极的过程”。从对不合理的阶级制度的抗议,转为对在社会黑暗的重重窒息下,失去人的自然生命感的慨叹,必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我们应当看到:当时的现实是十分严酷的,它硬是逼着诗人朝这个方向衍化自己的意识。 《咏史诗》第八首中左思所表示的隐逸山林之志,包含着沉痛的绝望感。与前面那种激昂慷慨的态度相比,他最后的认识是相当阴暗和悲惨的。 到第七首为止,左思在描绘了现实社会对自身的恶意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大胆反抗的姿势。可是,写到这首诗他已成了一个倦于反抗的人。尽管他对现实社会还有疑虑和反感,但也明白高声抗议无济于事。恶意枳棘挡住了去路,如果继续反抗,那么这些枳棘就会成为外来的障碍。当他在绝望中远眺外界时,由于愁帷深垂,自己在认识上也起了显著的变化,由悲壮而转向苍凉,在确认无法开拓自己的未来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笼中鸟”、“枯池鱼”。唯一能给他以自慰的,就是苏秦和李斯两人,他们都是少年贫贱因而锐意功名。他们两人历尽艰辛,如愿成了显宦,虽然得了富贵和名誉,但下场却很悲惨。苏秦在燕遇刺,李斯为秦二世处死。他们的悲剧在于未能“功成身退”,不知“物极则衰”的道理。左思的境遇虽然与他们两人青年时代相同,也是连“寸禄”、“斗储”都没有,亲友也日见疏远,但是如果一旦荣达,最终落得像苏、李二人那样可悲的下场,还不如让自己的未来从甘于贫贱开始的好。然而左思那强韧的自我不是那么容易瓦解的。口头虽然说荣华无非春梦,但自尊心却依然觉醒。他在被痛苦的思想折磨的同时,亦在向自己的心呼吁,要它安眠。左思不得不意识到安分度日的“鹪鹩”和“偃鼠”的生存方式,必须让自己平稳地终此一生。尽管他亦有动摇和苦闷,不过,左思的晚年确是实践了这种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