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李秀成
梁启超极力推崇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并为之作传。《李鸿章》这本传记里有不少章节言及李秀成,一提及时即是一连串的好评:“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
论及当时李秀成的功绩则说:“故洪氏未叶,得以扬余烬簸浩劫,使官军疲于奔命,越六七载而后定者,皆秀成与陈玉成二人之力也。玉成纵横长江上游,起台飓于豫、皖、湘、鄂;秀成出没长江下口,激涛浪于苏、杭、常、扬。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秀成既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故安庆虽克复,而下游糜烂滋甚。自曾军合围雨花台之后,而于江苏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战。使李鸿章、曾国答费尽心力,以非常之巨价,仅购得战胜之荣誉者,惟李秀成之故。故语李鸿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写到李鸿章建功立勋,却在克复天京一节之末,以大篇幅对李秀成的诸多事迹赞不绝口:“李秀成真豪杰哉。当存亡危急之顷,满城上下,命在旦夕,犹能驱役健儿千数百,突围决战,几歼敌师。……及城已破,复能以爱马救幼主,而慷慨决死,有国亡与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吾闻李秀成之去苏州也,苏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礼葬王有龄,优恤败将降卒,俨然有文明国战时公法之意焉。……使以秀成而处洪秀全之地位,则今日之域中,安知为谁家之天下耶!”
梁启超对忠王给予极高评价,这些评价甚至高于传记主角李鸿章本身:“李鸿章与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除此之外,梁启超言及《李秀成自述》,又直言感慨:“虽经官军删节,不能各传,而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焉。呜呼!刘兴骂项,成败论人,今日复谁肯为李秀成、扬伟业发幽光者?百年而后,自有定评,后之良史,岂有所私。”
“试观忠王就地正法,中外尚哗然……(《洪福异闻》)”
“假仁假义,慈爱军民”(汤氏辑《鳅闻日记》)
中方敌对人士及媒体对李秀成及其自述观感态度摘录:
曾国藩
前期-狡诈百端
后期-反复重沓,献谀乞怜,无非图延旦夕之一命。
死后-甚怜之
曾国荃
阱虎乞怜,虽狗鼠之不若,殊不嗤也。
左宗棠
意在庇纵逆党,亦可概见。
李鸿章
伪忠王李秀成为诸贼之冠,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狡狯异常、诡谲多谋、谋狡而稳……既深佩其狡猾,更积恨其忠勇。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覆灭后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将其处决?
1864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被曾国荃所率领的湘军团团包围。同年4月19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太平天国的担子最后落到了忠王李秀成肩上。李秀成携幼天王洪天贵福死守天京城,湘军掘地三尺,耗费整整一个月时间,挖了一条通往城门口的地道,用炸药炸开城门缺口。为了保护幼天王逃脱,李秀成只率一百多人拦截湘军……之后,李秀成与军队走散,被村民擒拿献给了湘军将领萧孚泗,而萧孚泗又把李秀成转交给了湘军首领曾氏兄弟。曾国藩亲自审问李秀成,并要求李秀成写供词。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供词,然而当他写到第十天的时候,曾国藩却突然下令,迅速将李秀成处死。按照道理来说,太平天国将领被俘之后,一般都押往北京处死,以尽可能发挥政治效应震慑潜在的造反作乱者,可曾国藩为何如此着急,在南京就杀死李秀成呢?除此之外,曾国藩最后上呈朝廷的供词也有猫腻,李秀成写了整整十天,按照道理来说,这份供词应该不少于六万字,可到慈禧太后手里,这份供词只剩下三万多字,被删减了一半。是个人都知道,李秀成供词的内容肯定是被曾国藩动过手脚了。那么李秀成究竟在供词中说了什么,导致曾国藩要大量删减并立即处死他呢?其实看看被删减的那些内容就清楚了,这李秀成,那是非杀不可啊!供词隐藏内容一:劝曾国藩篡位。清朝晚期,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当中。而正在皇权受到削弱之时,曾国藩的力量却在急速增长,掌握着几十万击败太平天国的湘军。当然,熟悉曾国藩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懂得隐忍的人。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曾国藩断断不敢露出自己的青面獠牙!其实曾国藩的心腹手下早就暗示他谋权篡位,但曾国藩狠狠地批评了他。因为他深刻地知道,满清政府根深蒂固几百年,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凭借手上的湘军,对上清军仍有很大的可能失败。李秀成之所以劝曾国藩篡位,是因为他想活下来,曾国藩如果愿意对抗清军,那便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同道!在自述当中,李秀成从清朝的腐败、人心的归向、曾国藩的实力三点分析,他说得那是天花乱坠,就好像曾国藩称帝,根本不可能失败,宛如水到渠成一般。而曾国藩呢?对李秀成说的话真的非常动心,虽然表面上对清廷毕恭毕敬,但是在心底,他或许也有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了。如果能联合溃败的太平军,拿下清廷的确有很大可能。在李秀成的甜言蜜语之下,曾国藩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这一思想斗争一直持续十天,最终,曾国藩脑中的理性战胜了夺权的狂热心态。通过思考,他觉得清朝的腐败是肯定的,但称帝的话实力方面却还有很大欠缺。在俘获李秀成之时,清廷已经不单单依靠曾国藩的力量,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都已经崛起,这两人都是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对清廷那是绝对的忠心。以一敌二,曾国藩还没有必胜的把握。除此之外,剿灭太平天国,几乎都是曾国藩在出力,曾国藩的湘军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军事力量。谋反罪肯定是要诛灭九族,出于保险,曾国藩只能删除李秀成供词当中的内容。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斩草除根,必须灭口,擦掉所有的蛛丝马迹,这样才能显示出他对清廷的“忠心”。供词隐藏内容二:太平天国的宝藏。太平天国有专门的“圣库”,普通百姓家里面是不能私藏金银的。通过几十年时间的搜刮,太平天国圣库当中藏宝无数,各种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这是令任何人都垂涎的一笔财富。李秀成作为太平军的大将,知道宝库的具体位置。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李秀成在供词中绝对说出了大量有关藏宝之地的秘密。如果讲供词中的内容全部交给朝廷,那么很明显,这些财富湘军都不能动,只能交给朝廷。即使曾国藩他自己不想贪,但手下的曾国荃、湘军大大小小的将领,谁不想贪?要知道,太平天国是他们打下来的,没点战利品说得过去?除此之外,打仗都是伴随着烧杀抢掠的,攻打天京之时,曾国藩的湘军早就把圣库里面的宝藏搜刮一空了,哪还剩下留给朝廷?所以为了手下士兵考虑,曾国藩直接将李秀成有关宝藏的供词删除,告诉朝廷太平天国非常穷,一点财富都没有。在李秀成供词当中,曾国藩写道:“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刮各馆之银米。”瞧瞧看,曾国藩直接甩锅给洪秀全,称圣库里的钱全被他花光了,连洪秀全的儿子只能四处搜刮才能过日子。而洪秀全的尸首最后是没找到的,所以有关圣库的下落,自当也就无影无踪了。正是由于李秀成煽动性的供词,曾国藩才给予将他处死,因为当时的湘军已经是个独立的利益集团,他必须保护家族、保护湘军大大小小士兵的性命和利益。
李秀成的人物生平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遭到了严重挫折。在“朝无佐政之将”的情况下,洪秀全重建新的领导核心。1857年10月,李秀成被升为副掌率,提兵符令,进入了领导核心。但这时的洪秀全,“不肯信外臣”而“专信同姓”。李秀成极力劝告洪秀全,要“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李秀成的犯颜直谏,惹恼了洪秀全,将李秀成一度罢官,经过李秀成和在朝文武的据理力争,才又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1858年,洪秀全恢复前期五军主将制,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同年,清军进逼天京,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主持天京解围的战斗。8月,他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在安徽枞阳召开军事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除京围的作战方案。会后,陈玉成东进破庐州、克滁州。李秀成在滁州东南乌衣与陈玉成合兵击败清军主力德兴阿、胜保部。紧接着奔袭浦口,摧毁江北大营,敌都统德兴阿部被歼一万多人。正当陈玉成和李秀成乘胜扫荡苏北战场时,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安徽发动大规模进攻。李秀成配合陈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歼敌李续宾部六千人,沉重打击了湘军的气焰,稳住了长江上游的局势。 太平军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围歼清军江南大营。李秀成奉命率精兵从浦口出发奇袭杭州。他对部下说:“官军精锐,悉萃金陵,其饷源在苏、杭。今金陵城外长壕已成,官军内围外御,……攻之难得志,不如轻兵从间道疾捣杭州,杭州危,苏州亦必震动,金陵大营惧我绝其饷源,必分师奔命以救之。我见大营虚弱,还军急击,踏破大营,则苏杭皆我有也。”李秀成在进军杭州,攻占安吉、长兴后,突然兵临杭州城下,吓得杭州官绅惊慌失措,守城无策。3月19日,李秀成攻占杭州。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果然中计,忙派总兵张玉良统兵一万三千余人援救杭州。清军于23日赶到杭州城下,第二天,太平军迅速回师,各路大军分进合击江南大营。天京城内太平军也分头出击,连抛火罐,敌营“火药轰处,人声鼎沸,登时大乱。”在太平军内外夹击下,连破清营五十余座,数万清兵全部溃散。和春等清营大员“不及衣履,仓皇奔镇江”,“京围立解”。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在李秀成的积极支持下,会议采纳了洪仁玕提出的东下苏杭,先夺取江南富庶地区,尔后西上奔袭武汉的战略计划。担任东征主将的李秀成率兵攻丹阳,占常州,进无锡,克苏州。太平军在苏常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湘军乘机掘了三道长壕加紧围攻安庆。 李秀成被俘后,被人送至曾国荃的清军兵营。因为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在与李秀成作战时,战死在三河镇,故而对其痛恨有加。曾国荃动用割其臂股肉的残酷刑罚,李秀成痛楚斥他:“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英雄之气丝毫未减。此后李秀成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全书无结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页以后的内容部份被撕去,有传言谓他在被囚期间曾经游说曾国藩反清自立但未遂。据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考证,曾国藩为了邀功曾夸大和扭曲了很多史实,因害怕清政府的审讯而不等指示,擅自将李秀成杀害。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报朝廷时,经过了曾国藩的删减,原稿被曾国藩送至家乡秘藏。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江宁就义,终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十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1823年(清道光三年)李秀成生于广西藤县大黎新旺村。⊙1849年 李秀成全家加入拜上帝会。⊙185l年1月11日金田起义胜利,建号太平天国。⊙1851年(清咸丰元年)8月太平军路过藤县,李秀成入伍。⊙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天京。⊙ 李秀成在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手下理事。⊙7月 被保举为右后四军帅,把守天京太平门外新营。⊙8月 调任后四监军,在天京仪凤门外高桥驻守。⊙9月 随翼王石达开到安徽安庆巡视民务。⊙1854年春 太平军克复庐州,李秀成奉命镇守,升二十指挥。⊙1854年秋至1855年 驻守安徽太平府、和州一带。⊙1856年2月 奉调随燕王秦日纲解救天京,8月打破清军阻击,进入镇江城。⊙4月 参加一破江北大营之役。⊙6月 参加一破江南大营之役。⊙9月 天京内讧,东王杨秀清被杀。⊙冬 困守安徽桐城。⊙1857年1—2月 会合前来救援的陈玉成部,大破桐城围敌,连克舒城、六安、霍邱;与张洛行部捻军联合。⊙夏 受洪秀全封为副掌率,“提兵符之令”。⊙ 11—12月奉命率部东返,接应吴如孝部撤出镇江。⊙ 1858年4—6月奏准出京调度军务,占领滁州,在江浦大刘村被清军打败。⊙ 7—8月召集枞阳会议,确定解救天京方略。受封为后军主将。⊙9—10月 会同陈玉成部再破江北大营并占领扬州。⊙11月 配合陈玉成部围歼湘军李续宾部于三河镇并乘胜连克舒城、桐城、潜山、太湖。⊙1859年 以滁州守将李昭寿、江浦守将薛之元先后降清,天京北路又困,与陈玉成部转战江浦、浦口一带。⊙冬 晋封忠王。⊙1860年初 商定以“围魏救赵”方略解救天京之围。⊙2月 在芜湖召集诸将,誓师进军。⊙3月19日 率所部攻破浙江杭州,并于6天后疾驰北返。⊙4月8日 于安徽建平召集各路将领,商定回救天京的作战计划。⊙5月6日 再次攻破江南大营。⊙5—6月 率部东征苏州、常州,开疆拓土,建立苏福省。⊙7—8月 第一次进军上海。⊙10月 自天京出发,走商路,参加第二次西征。⊙1861年6—7月 进抵湖北南部武昌外围,因江北陈玉成部回救安庆,遂放弃“合取湖北”计划,取道原路东返。⊙8月 5日安庆失守。⊙ 9一12月进军浙江,并于12月29日再克杭州。⊙ 1862年(清同治元年)1月率大军自杭州出发,开始第二次进攻上海。⊙ 6月以湘军进扎天京雨花台外,天王洪秀全下诏回救,自松江撤兵回苏州商讨对策。⊙10月 率“十三王”之兵回救天京,与湘军苦战45日,未能取胜而退。⊙1863年2—5月 率部遂行“进北攻南”计划,至安徽六安折返。⊙6月 自江北南渡时,遭湘军水陆师合击,太平军被击毙饿毙不计其数。⊙9一12月 组织指挥苏州保卫战。12月4日,苏州失守,返回天京。⊙12月 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建议,被拒绝。⊙1864年3月2日 湘军合围天京。李秀成负责全城防守事宜。⊙6月1日 洪秀全病逝。6日,幼主洪天贵福即位。⊙7月19日 天京陷落。当晚,扶幼主突围出天京,不久离散。⊙22日 在方山被俘。不久,被囚入木笼,连日赶写《自述》。⊙8月7日 在南京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