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的是谁?
端午节纪念的是屈原。因为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而且,端午节很多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端午节纪念的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粽子的起源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按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所说,粽子之义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时之象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这就是史籍上端午较早的记载。后来则传说是为纪念屈原才食粽子。据《续齐谐记》所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丝花,遗风也。
端午节纪念谁
端午节主要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人物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经历了国破家亡,痛心不已,在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慢慢地便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纪念谁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每个节日都有它们独特的意义,我们在过节日的时候要清楚过这个节日的含义是什么,对端午节你了解多少,下面我们来看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1 一是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棕子来祭祀屈原;赛龙舟则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虽然这些传说都不可靠(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但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二是纪念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五是和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平是儿女们都是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在一起,正好借着端午节这个机会,家人团聚,一起包粽子。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2 端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但您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呢?端午节有哪些文化呢?今天由来自附中微电台的胡晓瑞同学为大家娓娓道来。 现如今,端午节的别称已多达二十多种,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纪念屈原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端午节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浓烈的悲壮色彩和“祭祀”风俗。其实,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 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冤魂。 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还有“尽孝日”的.意思。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小姐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因此,曹娥被誉为“孝女”典范,被乡民所怀念。 同时,端午也是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之一。世人要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这个亡灵纪念日后因佛教传入而发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岁月侵蚀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申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
端午节是为纪念谁的?
关于端午节的知识问答题目如下:1、端午节的起源和哪个人物无关?A. 屈原 B. 伍子胥 C. 曹娥 D. 白素贞 正确答案:D解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除此之外,还有说法称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虽然白娘子很美,但是她和端午节的起源无关!只是她在端午那日被许仙劝饮雄黄酒,现出了原形。2、端午节要吃什么?A. 饺子 B. 粽子 C. 月饼 D. 汤圆 正确答案:B解答: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和民俗节日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节日食品。春节吃饺子,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中国人民喜欢用独特的饮食来表达每个节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3、以下不属于端午节习俗的是?A. 沐兰汤 B. 避五毒 C. 赛龙舟 D. 放鞭炮 正确答案:D解答:端午节有很多的别称,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也体现了端午节的习俗的多样化。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在端午节,民间有“避五毒”的习俗,所谓五毒一般指的是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赛龙舟就不必说了!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至于放鞭炮嘛,那主要是春节期间的习俗。4、以下哪句诗词不是描写端午节的?A.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B.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D.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正确答案:C解答:“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此句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全词为“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也描绘了浴兰汤,系五彩丝线等端午节的习俗。“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此句出自宋朝张耒(lěi)的《(和端午》。全诗为“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很明显,这是纪念屈原的一首诗。“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此句出自元代文学家舒頔(dí)的《小重山·端午》。文中也表现了挂艾草、菖蒲,系五色丝线等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是描写的清明节的景象,出自唐代诗人杜牧。5、“五毒”中不包含以下哪种动物?A. 蛇 B. 蜈蚣 C. 蝎子 D. 蚊子 正确答案:D解答:五毒一般指的是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
端午节的意义是纪念哪三个人
端午节的意义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三个人。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过去浙江一带流行端午节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也有传闻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产生的,如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为国投河自杀的屈原。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纪念谁 端午节纪念的三个人是哪三个
导读:说来奇怪,我国的传统节日总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春节有年兽传说,中秋节有嫦娥奔月,端午也有相应的传说故事,在这些传说故事中,最流传的就是端午是为了纪念某个人而设立的,那么端午节纪念谁?端午节纪念的三个人是哪三个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民间有很多说法,最常见的三个说法是端午节纪念曹娥、伍子胥和屈原。 在浙江一带流行的是,端午节这天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后汉书·列女传》是这样的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曹娥生于东汉时期,今天的浙江绍兴上虞人,她的父亲是专门搞祭祀的巫祝。父亲不幸溺死在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泣。过了七天,她也投江而死。 因为她是孝女的楷模,因而广泛流传。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的地方建造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并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竞渡以为纪念。 也有传闻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父兄都被楚王杀害了,为了报仇,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最终打败了楚国,报了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夫差听信了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又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于是把五月五日也称为伍子胥纪念日。 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天帝怜他竭尽忠心却遭冤死,便封他为钱塘江的潮神。《曹娥碑》上说:“五月五日,以迎伍君”。 而流传最广的是,端午节这天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当时是楚国的大臣,得到了楚怀王的器重,但是也因此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他们在楚怀王以及后来的继位者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最终在奸诈小人的迫害下,屈原被疏远,最后被流放。 楚国被秦国攻破以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于是悲愤满腔,怀抱大石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相传屈原是在5月5日,投江自尽,楚地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民间传说,还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无论是为了纪念谁,都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和敬仰。 端午节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对的民间歌谣 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插艾草,家家要祭祖。五月五,过端午,画个王,喝雄黄,人人庆端午。五月五,过端午,欢欣又鼓舞。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