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王

时间:2025-04-02 05:19:26编辑:分享君

曹操与哪一年正式封曹丕为魏太子的?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他起兵后打败了袁绍、陶谦、吕布等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总览政事。虽然没有完成统一,但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216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虽然他没有做皇帝,但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可以说曹操是随时都有可能逼着汉献帝禅位自己做皇帝的。而曹操在获封魏王后,便是在自己的儿子当中寻找自己的接班人,也就是魏太子。而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在217年,曹丕脱颖而出被立为魏王世子。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在稳定住局面之后,曹丕逼着汉献帝禅让了帝位,他还有模有样的三次拒绝。就这样,曹丕也正式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那么曹丕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曹操有25个儿子,曹丕是次子,也是嫡长子。他唯一的哥哥曹昂在建安二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张绣降而复叛,曹昂为救曹操被杀。曹昂死后,曹丕是理所当然的长子还是嫡长子。在封建社会,嫡长子是合理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曹丕当选是有理论依据的。很多人认为曹丕这个人奸诈,颇有心计。论文采他比不过曹植,人家曹植可以七步成诗,显然曹丕是做不到的。论武艺又比不过曹彰,论聪明他也比不过曹冲,小小的曹冲就可以称象了。而论人缘他也比不上老大曹昂,可惜他早死了。但是曹操选的是接班人,这个人选是要管理一个国家的,从综合能力上来看,曹丕不得不说有着巨大的优势。毕竟曹操不是选诗人,不能只看文采,也不是要选人去打架,所以本身有能力武力不是最主要的。曹丕年纪比较大,他很早就跟着曹操南征北战,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他的见闻。因此,长期以来,他的身边拉拢了非常多的支持者。而曹操在这个问题上狐疑不决。尤其是在曹冲死后,争夺者几乎变为了曹丕和曹植两个人。曹植也非常受曹操的喜爱,而他身边也有一众支持者,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但整体上,曹植是没有优势的,而曹操最终还是决定立曹丕为接班人。

曹操的谥号为什么叫“魏武帝”?

曹操去世后,其谥号为武(当时他还不是皇帝,所以只是“魏武王”)。等到他儿子曹丕搞定了汉献帝,自己登基称帝之后,追封曹操为皇帝,谥号还是武(这时候,曹操才是“魏武皇帝”),立庙号为太祖。
所以曹操从谥号来说,是魏武皇帝(简称魏武帝),从庙号来说,是魏太祖。
至于他谥号为何选择“武”?
古人谥号主要是根据所谓周公谥法释义:谥号为“武”的理由有以下这几条(只要符合一条及以上的,就可以用),可以用此来对照一下曹操的生平功绩:
1)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这条,老曹只算符合一半:刚强足够,忠直不符,毕竟是把汉献帝架空的人)
2)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这条,老曹也只符合一半:威权和强大方面足够,德差点)
3)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这条,老曹完美符合:汉末天下大乱的局面,主要是靠曹操带兵平定的,虽然最终没有扫平天下,但好歹是安定了整个北方--当时华夏文明核心区还是在北方中原大地,一直到两晋天下大乱时,才慢慢南移)
4)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这条,老曹也完美符合:平定天下不能单靠武力征伐,曹操及其所领导的政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严格而有效的规章制度,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等等,最终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5)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这条,一般是贬义,比如讽刺汉武帝喜欢穷兵黩武,但对曹操来说,他终其一生并没完成统一事业,所以曹操只能长期处于行兵打仗阶段,属于客观形势所迫,这方面应该扣不上穷兵黩武的帽子)。
所以,我们综合所有谥法条目来看曹操,他最终谥号“武”,还是很符合谥法定义的。


上一篇:泰奇八宝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