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子的能级????
能级符号:ns、np、nd、nf……由玻尔的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原子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各状态对应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就是能级。能级是用来表达在一定能层上(K、L、M、N、O、P、Q)而又具有一定形状的电子云的电子。能级原子核能级的性质决定于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后者主要包括强相互作用(即核力)及电磁相互作用。在一个多体系统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不变性能为这个多体系统提供了好的量子数。由于核力和电磁力都具有转动不变性及空间反射不变性。所以角动量I和宇称π都是原子核的好量子数(即守恒量量子数),它们是除能量以外标定能级的最基本的量子数。此外,核力还较好地满足同位旋空间转动不变性,但电磁力不具有这种不变性。 除了稳定核的基态外,所有原子核的能级都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能级
原子能级是怎么划分的呢?
原子能级1、2、3、4分别对应s,p,d,f ,此外还有:g,h,i,j,k……,紧接后面就是英文26个字母。能级取决于原子的电子组态,此外还取决于原子内相互作用的耦合类型,在LS耦合情形下,总轨道角动量、总自旋和总角动量的量子数L、S、J都是好量子数,能级标记为一定的符号。例如:氦原子某能级符号表示为1s2p3p2,其中左边部分1s2p为电子组态,大写拉丁字母分别对应于L=0、1、2、3、…的拉丁字母S、P、D、F…左上角的数值为2S+1,表示多重态的重数,右下角的数值是J值。在磁场中原子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导致能级分裂,还须用相应的磁量子数分别予以标记。扩展资料对于复杂的原子,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e interaction,CI)在原子结构计算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计算中,不可能包括所有可能的组态相互作用,通常通过控制电子激发数目来选取组态。在考虑组态相互作用时,只包含了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向高能量轨道激发所形成的组态.在用CI方法求解波函数时,在逐步增加组态的过程中如果能级前后的误差小于10-5时,就认为CI已满足精度要求,就不再增加组态了。事实上,Debye模型并不需要高温条件,只要r值足够大,温度不需要太高,体系也满足Debye近似。但是,当等离子体环境不满足Debve近似时,等离子体屏蔽效应就需要其他的模型来引入,比如离子球模型。一般的高温等离子体都满足此条件。在上面的推导中,只引入了静态屏蔽效应,而忽略了动态屏蔽效应。若要更精确地计算等离子体屏蔽效应对原子结构的影响,就要把上面的各个因素都考虑进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子能级
原子核中的能级是如何排布的?
公式,E=E0/N^2。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①相同n而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为:ns<np<nd<nf。②n不同时的能量高低:2s<3s<4s 2p<3p<4p。③不同层不同能级ns<(n-2)f<(n-1)d<np,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都遵循下列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能级的标定:原子核能级的性质决定于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后者主要包括强相互作用(即核力)及电磁相互作用。在一个多体系统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不变性能为这个多体系统提供了好的量子数。由于核力和电磁力都具有转动不变性及空间反射不变性,所以角动量I和宇称π都是原子核的好量子数(即守恒量量子数),它们是除能量以外标定能级的最基本的量子数。此外,核力还较好地满足同位旋空间转动不变性,但电磁力不具有这种不变性。所以在后者所起的作用不大的情况下,例如在轻核中,同位旋T仍是一个近似的好量子数(见原子核),用它来标定能级是有意义的。
使原子核与电子结合形成原子。强相互作用b) 弱相互作用c)电磁相互作用d)万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核力,不是电磁作用,是强相互作用.故A错误.
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比如β衰变中起作用是弱相互作用.故B正确.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距离很长,是远程力,而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距离很小,是近程力.故C正确.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受到对地球巨大的万有引力才不离去.故D正确.
故选BCD
光谱分析和能谱分析的区别
区别主要:前者参照的是光谱对研究物品的作用;后者参照的是能量对研究物品的作用。
光谱分析:根据物质的光谱来鉴别物质及确定它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方法叫光谱分析.其优点是灵敏,迅速.历史上曾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如铷,铯,氦等.根据分析原理光谱分析可分为发射光谱分析与吸收光谱分析二种;根据被测成分的形态可分为原子光谱分析与分子光谱分析。光谱分析的被测成分是原子的称为原子光谱,被测成分是分子的则称为分子光谱。
原理:
发射光谱分析是根据被测原子或分子在激发状态下发射的特征光谱的强度计算其含量。
吸收光谱是根据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被测元素的光谱后被减弱的强度计算其含量。它符合郎珀-比尔定律:
A= -lg I/I o= -lgT = KCL
式中I为透射光强度,I0为发射光强度,T为透射比,L为光通过原子化器光程由于L是不变值所以A=KC。
物理原理为:
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外电子按其能量的高低分层分布而形成不同的能级,因此,一个原子核可以具有多种能级状态。
能量最低的能级状态称为基态能级(E0=0),其余能级称为激发态能级,而能最低的激发态则称为第一激发态。正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核外电子在各自能量最低的轨道上运动。
如果将一定外界能量如光能提供给该基态原子,当外界光能量E恰好等于该基态原子中基态和某一较高能级之间的能级差E时,该原子将吸收这一特征波长的光,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相应的激发态。原来提供能量的光经分光后谱线中缺少了一些特征光谱线,因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能谱,利用光电效应的原理测量单色辐射从样品上打出来的光电子的动能(并由此测定其结合能)、光电子强度和这些电子的角分布,并应用这些信息来研究原子、分子、凝聚相,尤其是固体表面的电子结构的技术。对固体而言,光电子能谱是一项表面灵敏的技术。虽然入射光子能穿入固体的深部,但只有固体表面下20~30埃的一薄层中的光电子能逃逸出来(光子的非弹性散射平均自由程比电子的大10~10倍), 因此能谱反映的是固体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