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时间:2025-03-31 13:54:39编辑:分享君

鲁迅生平简介100字,多了不要!!!

1、成绩优异:鲁迅在矿路学堂时,学习成绩很突出,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他:“周树人真是博学。”当时,每次考试都有奖金的。国文每周一次,其他小考每月一次,优者都给以三等银质奖章。依章程凡四个三等章准许换一个二等的,又几个二等的换一个头等的,又几个头等的换一个金的。而全班中,得到这种金领奖章的惟有鲁迅一个人。2、帮助青年: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3、刎颈之交:鲁迅与近现代著名医学家、浙江医科大学创始人厉绥之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刎颈之交。三人1902年同赴日本游学,同班同寝室,鲁迅关于遗传学方面的医学毕业论文就是厉绥之帮他写成的。两人的名字还一起排在当时的“日本支那名人录”中,鲁迅、厉绥之和钱均夫三人后来虽在不同学府,但大家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他们回国后,彼此还常相往还,情谊依旧。 4、白红小象:林语堂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视为国家珍宝。许广平在与鲁迅分居两地互通书信时也时常称他为“小白象”,鲁迅在与之信中偶尔也用以自称。在儿子周海婴出生后,鲁迅用来送予儿子称其为“小红象”,可谓“白象红象一父子”,鲁迅在哄孩子高兴时也常常自作小调“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丈夫的怜子温情可见一斑。5、不重手稿:鲁迅对手稿的保存并不在意,常常乱丢手稿,有时还分发给来访的客人擦手,甚至当废品卖掉。一次作家萧红在上海拉都路买油条吃,。无意之中却发现那张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翻译《死魂灵》的手稿纸,萧红大为吃惊并写信告诉了鲁迅,鲁迅知道后却不以为稀奇。萧红无奈只得把这一见闻如实地告诉了许广平,许广平听后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鲁迅一顿。

历史名人简介 包括姓名、生平与主要事迹.主要事迹短些,100字左右.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是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天文学.他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漫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科学贡献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里程碑.
张衡(公元78—139年),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和“浑天仪”等,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雷锋(1940~1962),湖南望城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是近代无产阶级作家,拥有先进的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心,在学医期间受到新思潮的刺激,依然 决定 弃医从文,想要通过文字解放人们的思想、救亡国家。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 文化 、思想等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其中很多的名言警句令人深思。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鲁迅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1881年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大家族,七岁开始结束启蒙 教育 ,十二岁在三味书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并对艺术和课外书籍有着很大的 兴趣 。然而,十三岁那年,鲁迅的祖父深陷科场案子被关进监狱,加上父亲病重去世,家道中落,这些经让他看清了社会的冷暖。

  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下面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始读先进的 自然 和社会科学,深受新思想的影响。1902年,鲁迅 毕业 后公派到日本 留学 ,先在弘文学院学习语言,然后到仙台医院专门学校正式学医,期间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参加了反清革命,并决心放弃 医学 从事文学创作。

  鲁迅回国后,在浙江的两所师范学堂任教,参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蔡元培请鲁迅担任教育部的官职,并任教于不同的学校。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陈独秀等人的宣传,鲁迅备受影响,参与了五四运动,并发表了《狂人 日记 》等名篇。1926年,鲁迅赶赴厦门大学当文学系教员并担当 国学 院教授,两年后创办《奔流》,并1930年主导了左翼最佳联盟创立。1936年五十五岁的鲁迅因病在上海去世。
  鲁迅的文学成就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课本,《孔乙己》《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课本。《社 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学期,《风筝》(选自杂文诗集《野草》)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少年闰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先生晚年完成了一部小说集《 故事 新编》(1936年出版)。《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新型的 历史 小说的写法。

  1927年9月17日,鲁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信里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时候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后鲁迅回信婉言拒绝。蔡 登山 在《鲁迅爱过的人》一书第九章《平生风义兼师友——台静农与鲁迅》中提到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事的详细经过:“ 至于鲁迅在1927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多年来未得其详。1989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兼鲁迅研究室主任陈漱渝到台静农的台北寓所对他的访问中,台静农终于道出事情的原委:那年9月中旬,魏建功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北大同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前往 祝贺 。席间半农把我叫出去,说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金的评委之一,他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当时有人积极为梁启超活动,半农以为不妥,他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候选人。但是,半农先生快人快马,口无遮挡,他怕碰鲁迅的钉子,便嘱我出面函商,如果鲁迅同意,则立即着手进行参加评选的准备——如将参评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准备推荐材料之类,结果鲁迅回信谢绝,下一步的工作便没有进行。鲁迅在9月25日接到台静农写于9月17日的信,当天就立即写信给台静农作了回复。在信中,鲁迅首先对刘半农 ‘为我、为中国’的好意,表示深深的感谢,接着他以‘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故‘不愿如此’的明确态度,断然拒绝了刘半农的提议。他还以他曾翻译过《小约翰》的作者望·蔼覃(F.W.VanEeden)未能获奖为例,说明‘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还很多,‘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鲁迅的社会评价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很少批评外国侵略者,而只批评自己的民族。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勇敢的面对现实,确确实实的“活”着,不自欺,鲁迅认为是头等大事。鲁迅同时倡导“拿来主义”,外国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拿过来,并且“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使自己成为这些东西的“新主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或许是由于 政治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鲁迅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


鲁迅生平简介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绍兴鲁迅故居的仿古小街上掺杂着鸟语与花香,变得喧闹繁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鲁迅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 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第二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了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结婚。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 左联盟主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诗人杜甫生平有哪些事迹

  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杜甫的 事迹 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杜甫生平事迹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生平资料介绍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 文化 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被称为什么
  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一样,杜甫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那么它的这个名号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杜甫“诗圣”这样的誉称不仅仅是因为他文学造诣极高留下了众多流传至今的绝妙诗歌,最重要是他的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悯人心怀苍生的思虑与情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十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稳朴素,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 政治 倾向,社会内涵丰富。而另一个方面,杜甫的诗歌总体上可以用“抑扬顿挫”来涵盖诗风,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蕴,而顿挫则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扬;他诗文中的语言口吻、音律节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词简朴通俗,十分写实,却尽显功底,综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诗圣”的誉号来尊称。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顺利,晚年清贫且旧病缠身、老无所依。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无依无靠,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在国家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国家之忧而忧,以百姓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 天下 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的 故事
  杜甫出生在一个名门士家,他小的时候十分调皮捣蛋,很是贪玩,每当院子里枣树成熟的时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个无数回。据悉,杜甫小的时候到了五六岁的年纪,还是没能好好记住一首诗,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气,于是对他严加管教,终于使他改掉了顽皮的坏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七岁的时候就能够独立作完一首诗了。后来杜甫发奋苦读,为了自己能够写出好诗歌,他私下里的习作能装满一整个麻袋。杜甫成名以后,也在自己的诗中表达过对于文学创作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于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促使了当时的盛唐极速走向崩覆。杜甫对于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极度愤恨与不满,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唐诗三百首中的名作《丽人行》。这首七言长诗大胆地讽刺了皇家奢侈无度的生活并深入地揭露了其丑恶的面貌,使之成为了史诗一般的佳作,流传千古。然而炙手可热一词也是源自于那首诗,表明权势极盛,气焰很足。


猜你感 兴趣 :

1. 诗人杜甫的个人资料介绍

2. 诗人杜甫的资料

3. 诗人杜甫到底是怎么死的

4. 诗人杜甫被称作为什么

5.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

6. 诗人杜甫的茅草屋在哪里


杜甫的简要生平事迹?

杜甫的生平事迹如下:杜甫在35岁(公元746年)到了长安,一住就是十年,政治上屡遭挫折,仕途并不顺利。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不得不依附他人,充当几个贵族豪门的“宾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从这些诗句中,可知杜甫的生活是很贫困的。杜甫迫于生计,就找了_“副业”——卖药。他在山野里采药或自己种植些药材,随时呈献给贵族们,以换取生活费。这就是杜甫后来所说在长安时的“卖药都市,寄食朋友” 。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关中饥馑,杜甫不得不弃官(华州司功)携全家离开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寓生活。杜甫在秦州时,生活仍极困难,除了寻求亲友的资助外,他又重新开始卖药为生。然而,这也不能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正是此时杜甫的生活写照。不久,杜甫又离开了秦州,到了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在此间停留了一个月左右,采药卖药,维系生计。杜甫于公元759年的岁末,来到了成都。在朋友和亲戚的帮助下,他于次年暮春营建了成都草堂,在这里过了一段相对安定、闲适的生活。他在成都草堂附近又特意耕种了一块药圃,栽培的中药材有栀子、丁香、枸杞等。杜甫种药很在行,药也长得丰茂。他的《宾至》一诗的最后两句是“不嫌野味无供给,乘兴还来自药栏”,这是在对宾客说:“如果您不嫌这里的饭菜不好,以后有兴致还请来看看我种的各种花药吧。”可见,杜甫甚至将他的药圃作为保留节目介绍给他的贵客了。杜甫种药,当然不仅是供人观赏的,也有一些是他自己生病时所需的药材。“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远游》)“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正可说明此点。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杜甫率家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再度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杜甫在出峡前后,是病得相当厉害的,他本来就有糖尿病、肺病、疟疾(杜甫在长安、秦州和成都草堂,先后患疟疾三次)等,如今更是耳聋眼花,腿脚也不灵了。至于风湿病,因受江水湿气影响就更厉害了。于是杜甫到了夔州(今重庆市奉节)不久,就养了百余只能治风湿病的乌骨鸡,以供自用。但杜甫此时的生活来源仍为朋友接济,“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客夜》)于是杜甫不得不带病重操旧业,又到山中采药去了。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带了一些仆人,如阿段、伯夷、辛秀、女仆阿稽等,这些人大半是夔州本地的彝族同胞。杜甫经常带着他们采撷能医治风痹的苍耳(即卷耳)。杜甫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流落潭州时,也曾靠卖药为生。另据考证,在现今存世的杜诗中,所记述的中草药就有:丹砂、石蜜、栀子、橡栗、黄独、芍药、枸杞、菖蒲、薯蓣、辛荑、苍耳、茱萸、决明子、丹橘、黄柑、甘菊花、黄精、石竹、丁香、枇杷、麝香等二十多种。这在历代诗家的诗中是极为罕见的。杜甫一生曾数次卖药,说明了两点:一是杜甫的药理及医术原非一般,否则他的药材销路一定不会景气;二是杜甫的卖药收入尚能维系自己的一部分衣食所需,否则他不可能一卖再卖,时间跨度达二十多年之久。中草药一直在维系着杜甫的衣食住行,也一直在调养着他的多病之躯。杜甫与中医药的故事给灿烂的中医药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上一篇:皇家猎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