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
这本书的作者是蒋勋,语言风格一如往常,这是一本充满哲思的书。蒋勋先生以“孤独”为主题,受邀做了6场演讲,而汇成一本演讲集。作者从东西方文化的视角去看孤独这个词,《礼记大同篇》中关于“孤”、“独”认为应该应该得到社会妥善照顾,不应该有个人的“孤独”。但在西方语境中“孤独”的意义很不一样,solitude来源于拉丁语sol,是太阳的意思。产生了类似于庄子哲学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蒋勋先生由此展开了对“孤独”的思考。作者解读了6种孤独。
情欲孤独
儒家文化避谈生死也避谈孤独,在儒家的群体文化中更不会有什么尊重个人的隐私。作者认为,情欲孤独可以说就是认知身体。“彻底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包括所有的部位,从外表看得到的到内脏器官,甚至分泌物,但不能先有结论。”孤独不是寂寞,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圆满。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我的孤独之旅吧。
语言孤独
人类的语言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诗”,如儒家文化中的语言,是不精确的,是模糊的,也是美的。一端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务求精确,拒绝任何暧昧性。而语言本身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在传达,一面又在制造传达的障碍。一种语言的孤独是当语言不在具有沟通性时,才是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只是一种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革命孤独
革命者的孤独是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截流,而且深信不疑。你相信理想是极其美好的,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到,你也相信每个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会愿意共同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而当革命成功,革命者走向现世和权利,将不再保有梦想,也失去了孤独感。
暴力孤独
在世俗眼里,尤其是汉文化中,暴力不是一个好的词汇。但在现代美学中,美不只是梦幻的、轻柔的、唯美的,也可以是充满冲击力的,如马蒂斯的画一般。西方美学也产生了新的词汇,暴力美学。青少年的身体刚刚发育,内在原始的暴力欲望会爆发出一种征服的力量。我们如何认识暴力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如何控制好内在的这股力量。还有人性中潜藏的暴力,对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太少了。
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伦理孤独
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的一环,也最不容易察觉,一方面是伦理本身有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然而,个体的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孤独的空间不只是实质上的空间,还包括心灵上的空间,即使是面对最亲最亲的人,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整个社会都应该降低偷窥性,转向自己,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
我们的一生,有太多身份,某人的儿女,某人的父母,某人的妻子丈夫。很少有机会面对真实的自己。愿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孤独的自己,到底是什么?
《孤独六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孤独六讲》(蒋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q3Q2J-L_BVj2X54TQhJpQ 提取码:gp31书名:孤独六讲作者:蒋勋豆瓣评分:8.1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10-1页数:272内容简介: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自序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作者简介: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述颇丰,主要有《舞动白蛇传》《给年轻艺术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美的沉思》《多情应笑我》《今宵酒醒何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