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莫之许也句式是什么
该句的句式是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的意思是: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该句为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古代汉语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主谓倒装: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例外情况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如下几种情况除外: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的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4、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时人莫之许也句式是什么?
“时人莫之许也”是宾语前置句。“莫”表示否定,“之”是“许”的宾语。这句话的翻译为: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这句话出自魏晋·陈寿的《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相比、乐毅,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隆中对》赏析《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