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是怎么发生的?
二战是德国先挑起的。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1939~1940年,通过发动闪电战,迅速占领了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对英国发动了空袭。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德国于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遭受失败而由东线战场撤退,又陷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国的盟国意大利于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国须防御意大利战线。诺曼底战役后增加了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进一步进入德国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扩展资料战后影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的历史事件
64年前的12月7日,珍珠港上空巨大的黑色烟幕,象征着当时日本短暂的战术胜利和美国的悲剧,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美国走出孤立主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珍珠港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南岸,因水域内曾盛产珍珠而得名。 首府檀香山西郊10公里处,是美国海、空军的主要基地之一,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 檀香山地处太平洋中心,是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和重要港口,被喻作“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珍珠港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矛盾就不断激化。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严重损害了英美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 1940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命令结束年度例行演习的太平洋舰队不返回美国西海岸,而是留驻珍珠港,实施对日威慑。 1941年8月1日,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这对于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为此日本不惜偷袭珍珠港,进行一场致命的赌博。 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2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偷袭珍珠港的美军基地,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毙伤美军4000多人,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1760磅重的炸弹击中沉没,舰上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 但是,短暂的战术胜利改变不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命运。 “不论在不在港内,我们每个人都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其历史性的演说,而后国会通过对日宣战。 美国完全投入了二战,将其强大的国家机器转入了战时的轨道,从而彻底扭转了二战局面。 (
法国一二战时的贝蒂埃步枪悲剧史
法国一二战时的贝蒂埃步枪悲剧史这篇我打算笼统的讲述一下法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步兵主力武器-贝蒂埃步枪的故事。我们似乎一直对法国轻武器不怎么关注,尤其是两次大战乃至之前听到的就更少。很多人除了FAMAS之外压根就不知道法国有哪些枪,但这不能怪我们,毕竟法国的枪更多时候是用来扔地上的。好了,不玩段子。咱们故事从19世纪末开始说。看过狗子文章的人肯定对全世界第一把无烟火药步枪——勒贝尔1886不陌生,但这把枪有个致命缺陷——它是管式弹仓。也就是说,它要重新装填就得打开枪机,然后将子弹一枚枚塞进去。这对普通步兵而言问题不大,最多是装填速度慢点。但对于骑兵而言就很要命了,在马背上一发发的往弹仓里装填可不容易。再者,骑兵都用短管的卡宾枪,而枪管越短,管式弹仓相应的弹容量也就越少(步兵款勒贝尔弹容8发,骑兵款只有4发),外加管仓的重心靠前,而且每打一发重心都会变化,非常不适合骑兵使用。因此法国人开始寻思用弹夹装填的卡宾枪去替代勒贝尔卡宾枪。1890年,法国一名铁路工程师埃米尔·贝蒂埃设计的卡宾枪通过验收,成为法军骑兵制式武器。其实贝蒂埃的整个枪机结构和勒贝尔的高度相似,而且他们两发射的也都是8mm勒贝尔凸缘弹。前边不是说,勒贝尔卡宾化不顺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破管式弹仓么?所以贝蒂埃选择的是弹夹装填。但弹容量是3发,这到不是法国人不想5发,而是8mm弹是基于法国格拉斯步枪的11mm无烟火药弹壳改的,底缘非常大(下图是7.92毛瑟和8mm勒贝尔对比),外加还是直排桥夹,如果要5发的话就会导致弹仓突出,但骑兵非常讨厌这种激凸,在骑马时候会硌得慌。总而言之,法国人算是采纳了这批枪,虽然弹容量只有3发,比勒贝尔卡宾还少。但弹夹的装填比管式弹仓要来的方便的多,也更快,但此时法国步兵依旧是拿着勒贝尔1886。时间来到了1902年,当时越南、老挝、柬埔寨都是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当地的法协军装备的都还是老掉牙的单发格拉斯步枪,因此总督向法国要求换装新步枪。法国一方面寻思勒贝尔这货太长太重,不适合装备给东南亚矮子;另一方面法国人当时对勒贝尔还是有迷之自信的,而且管式弹仓和起落供弹具造起来很昂贵,因此便将贝蒂埃卡宾枪的453mm枪管增加到635mm,这一批被称之为贝蒂埃1902印度支那版而在非洲那边,1907年,法属塞内加尔军队也受够了之前的格拉斯步枪。但同样出于勒贝尔步枪高昂的造价,法国人设计了一款枪管与勒贝尔相同(800mm)的贝蒂埃步枪,从这会儿开始,贝蒂埃正式从一把卡宾枪成为了标准步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一个月的时间把战线推倒了巴黎市外70公里,差一点就能完成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的史诗成就,但最终还是被法国的出租车摩托化步兵增员给挡了下来回到主题,德法当时损失都很大,法国急需要兵员和步枪补充。但前边我说过,勒贝尔步枪的制造非常复杂,这时,军方将目光瞄准了之前非洲殖民军的贝蒂埃1907。他们将1907的下弯式拉机柄变成传统的直拉机柄,这个看上去开倒车的设计其实是为了让习惯了勒贝尔的法军更好上手,而且制造成本也更低。安上了通用勒贝尔的刺刀座。这批被称之为M07/15,但三发的弹容量还是太少,尤其是步兵又不在乎激凸,因此1916年,这批步枪又被改成了突出弹仓的M07/15,也可以称之为贝蒂埃M16型。这算是法国人真正的第二支无烟火药制式步枪。然而他没有击针保险(便宜),所以不能上膛携带;它用的还是8mm勒贝尔这种凸缘大屁股弹;漏夹也远不如桥夹那么便捷;相比隔壁德国人的毛瑟Gew98,贝蒂埃落后了一个时代。转眼一战结束,法国人当然意识到他们的8mm子弹的大锥度、带底缘非常不适合给自动装填武器使用。因此开始开发7.5mm无缘弹,然而战后法国的经济一塌糊涂,为数不多的资金也优先挪给了马奇诺防线。虽然在1936年研发出了7.5mm的MAS36短步枪,性能也算不错,但由于资金有限,这批步枪的生产很缓慢。同时,法国人也尝试将7.5mm用于贝蒂埃上,毕竟这样更便宜。他们本来的想法是让主力步兵先装备MAS36,二线部队装备比较便宜的7.5mm贝蒂埃卡宾,然而没办法~ 这批崭新的MAS36和贝蒂埃M34都送给了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