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漫步华尔街》
由于大部分人没有了生产资料,而且常常还背负着巨大的债务,所以需要过着给人打工的生活。而摆脱这种束缚的方式就是 投资 ,即不断获得资产。 作为个人如何进行投资呢?《漫步华尔街》给出了一份简明扼要的个人投资指南。 这本书目前已经到了第11版,第1版是在40年前出版的,这份指南经受住了接近半个世纪的检验。 作者关于投资的定义更为细致,在这个定义下更容易说明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作者给出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投资建议,比如开始储蓄、通过留有一部分现金和保险来保护自己、挑选低成本的债券和指数基金、在不同生命阶段该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作者非常推崇宽基指数基金,在第一版时就提出过这样的想法,即使那时候还没出现指数基金。 在第5-7、11章作者介绍了华尔街的各种主动基金的投资方法,比如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以及各种beta策略,并从数据上证明这些方法并不比直接买指数基金划算。 除了这些主动型基金的成本高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导致它们并没有认为的那么有效。比如股市的走势更加接近随机漫步、公司的未来价值以及风险无法被准确衡量。 《漫步华尔街》第11版还介绍了下20世纪末出现的一门新学科:行为金融学,一门研究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学科。在这一章节,作者介绍了5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 过度自信 ,错误的确信自己能战胜市场并导致过度投机和过度交易 判断偏差 ,导致人们认为的和实际发生的存在偏差,可能引导投资者看见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趋势 损失厌恶 ,损失1美元的痛苦是获得1美元快乐的2.5倍 自豪和悔恨 ,人们经常会抱着亏钱的仓位不放,却卖掉正在赚钱的仓位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不是指我们不敢表达与大多数人意见不同的想法,而在于他人的错误真的会影响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本书第2-4章介绍了历史上的几个大泡沫,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1世纪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这些泡沫都是人们非理性投资行为的例证。 也许是由于健忘,也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始终无法意识到并摆脱这些非理性行为,所以错误总是会重复的出现。 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提高了关于风险的认知。 首先是关于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 当然还得加一条,就是负债情况。 比如我,离毕业还不到两年,无房无车,于是承受风险的能力就会强许多。所以之前我都是把所以剩下的钱用于投资。 当然,那时候太激进了,现在开始也会在每个月的工资中省一部分钱出来当作紧急备用金。 其次是关于市场风险。 投资标的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风险(市场风险),记录的是市场整体波动的反应;另一类是非系统性风险,比如特定公司找到新的矿源或出现会计欺诈或贪污。 而投资收益只和系统风险有关(p178),投资者不会因承担可以分散掉的非系统性风险而获得报酬(p197)。 虽然风险目前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在研究不同的大类资产的风险时,我们不妨使用波动性(年化收益率的标准差)这个并不精准的定义。 从下面这张不同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可以看出,股票虽然波动大,意味着许多年份会亏钱,但长期来看还是收益还是高于债券。 多样化的投资组合 这里的多样化即包括增加单个大类资产中的标的数量,比如投资沪深300指数就是将标的数量提高到了300个;也包括进行不同大类资产的组合,像作者在第14章“生命周期投资指南”中就推荐了股票、债券以及房地产三种资产。 增加投资时长 在AB测试时也会使用这种方法,当测试流量较小时(即波动更大),那就多测试一段时间,通过时间来消除误差。 从下图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投资时间的拉长,投资收益的波动性就在减少,但平均年化收益并没有下降。 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何时开始投资的,只要投资15年以上就不会亏钱。 定投 这点我是深有感受。 在股市,由于我是在2018年8月份开始定投的,从现在看2018年底是钻石坑,所以我其实并没有亏多少。但在2019年下半年我开始定投数字货币BOX,半年时间单份净值就腰斩了,也就是少了50%。 但由于我采用定投策略,结果就是实际只亏损了20%左右。 而当市场回暖时,虽然离初始买入的价格还有不少距离,但却已经回本了。 备注:由于刚开始是没记录总资产,后来只能补录投入金额,所以累计收益率会有一段突兀的直线。 但定投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收益。原因在于当市场上涨时,定投的收益会少于一次性投入的收益。 再平衡 进行资产配置时,每个类别都会规定好资产占比。随着市场的变动,各个类别的资产占比会发生变化,再平衡指的是重新平衡各个资产的占比。 由于资产的转化需要成本,所以再平衡操作不能过于频繁,通常是每年进行一次操作。 和定投类似,再平衡是靠牺牲上涨标的的收益来减少风险。 虽然书中给出一个例子说明再平衡提高了收益,但我认为再平衡并没有提高系统风险,所以并不能提高收益。 而书中那个例子提高了收益(8.14%提高到8.41%),在于刚好在几次泡沫到来时进行了再平衡。如果把时间拉长或修改再平衡的时机就不会有这样的结论了。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1 《漫步华尔街》是70年代至今世界股票投资界最畅销的好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取得者保尔萨谬尔森曾说:当我的同事到了退休的年龄和我的儿子到了21岁时,我就送一本马尔基尔的书给他们看。 一、随机漫步的有效市场 “从我动笔撰写《漫步华尔街》第一版到现在,屈指算来,已将近30年了。那本书所要讲述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投资者若想在金融市场上不虚此行,就应该购买并持有指数基金,而不要总是钟情于单个股票或是专家理财的共同基金。我冒昧地说一句,如果你广泛地购买市场上所有的股票,正如同持有指数基金那样,从中你能得到的回报可能要高于职业基金管理者所能给予您的,而后者由于高昂的费用支出和大量的交易成本已使许多的收益化为乌有。” “‘随机漫步’是指利用过去的表现,无法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变动情况。在股市上,‘随机漫步’是指股市价格短期内变化的不可预知性。对此,投资咨询服务、收益回报预测、复杂的图表模型所作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麦基尔”法——我很看好一种特殊的共同基金,叫做封闭式基金。面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封闭式基金高达40%的折价率,我对此的解释是:市场并非有效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我敦促投资者们,只要这种现象还在继续,就应该充分把握眼前的良机。就在本版即将出版时,美国大部分封基的折价空间已经缩水,不再是一种特别诱人的投资机会。但是在新兴市场中,如果折价空间在未来依然宽阔,那么由大幅折价的新兴市场封闭式基金构建的多样化投资组合就可替代新兴市场指数基金,甚至效果更佳。 真实价值终会在市场上占取上风。而当投资者被悲观主义所包围时,象封闭式基金那样真正的投资机会正在悄然消逝。最终,市场将会矫正不合理的定价。 三、麦基尔人这一生有两段日子是不该进行投机的。一段是他负担不起的时候,另一段是他负担得起的时候——马克吐温《赤道环游记》、关于投资资产配置的四项原则: 1、历史证明风险与收益总是结伴而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风险是你为高收益必须付出的代价。 2、投资普通股和债券的风险取决于投资持有期限。持有期越长,风险越低。 3、“定期等额投资法”虽然颇有争议,但却是一种降低股票和债券投资风险的有用方法。 4、你必须要分清,自己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你所能承受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整体财务状况,包括除投资以外你的收入类型和来源。 保持一小笔储备资金(投入货币资金)等待时机,当大盘爆跌后,谁也找不出上涨理由的时候,又往往是入场的绝佳时机。正如希望和贪婪会自己滋生投机泡沫那样,悲观和绝望也同样会诱发市场恐慌。无论过往的光景多么黯淡,冬天过后春天总要来临。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2 《漫步华尔街》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规律: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 显然,作者是一个有效市场和随机行走理论的支持者,只不过作者支持的有效市场是一个略有变化的有效市场,即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而这些投资方法可能会很快被有效的市场所消灭。 也许,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认为自己可以不断打败市场的人,“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其作品《漫步华尔街》的最后这样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 技术分析派的策略是追随趋势,基础分析派的'策略寻找价值洼地,而随机行走派的策略则是与大盘指数绑定在一起同呼吸共起伏。作者原本是写给中小投资者们的交易策略,不想最后却成为主力机构基金们最喜欢的市场策略,一个指数化成为挡在基金经理金饭碗前的护身符。 投资是一门艺术,你得有一定的天分,还得需要一种叫做运气的神秘力量的眷顾。事实上,对那些曾经战胜过市场的少数精英来说,他们的成功99%是靠运气” 现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金融社会,资本必将胜过权力成为社会运行秩序背后的终极推动力量。对智识之士而言,投资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不懂,只能说明你已落伍于时代,不知不觉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群体。网络、金融,如今还有什么比这更热的呢?人类社会将在这两个方向上加速前进。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唯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一途。 阅读《漫步华尔街》,对风险一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各种投资与投机的历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此外,更大的收获是对一些投资技术的派别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阅读《漫步华尔街》,还学会了一件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投资理论,不要对任何书中的任何理论所迷惑,更不要盲从权威,所有成功者的身后的光环,更容易让人陷入泥沼,他们丰富的经验既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武器,也可以成为倾家荡产的源头。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3 《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70年代至今世界股票投资界最畅销的好书。《漫步华尔街》一书自1973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过8次修订,热销30余年仍经久不衰。 本书的第四部分,组要是作者给读者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些务实性建议。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股票平均收益率和利率以及通胀率的关系,定义了一个模糊性正确的计算长期受益率的公式,也即是本书中的第二条公式。然后作者制定了在不同年龄段应该使用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管理,并比较3种漫步的方式以及要注意的事项。 在投资过程中的务实性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注意积累投资资金。任何投资没有本钱都肯定不行,而不间断的储蓄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能让你有现金流活水源源不断的进入资金池,还能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 要有现金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在日常生活中要留足现金,为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准备。注:这在股票账户中同样重要,要留一部分现金,当出现机会的时候,才不至于后悔,资金管理在投资中也是一项需要足够重视的活动,自己就在上边吃过亏,自己的标的出现了极好的机会,而没有太多钱了买入了。看看现在标的的价格,更是理解的深刻。个人理解,股票账户中至少要留20%以上的现金,甚至很多大师们都留存大把的现金。其实影响你收益的,应该是在重大机会出现的时候,自己是否敢于重仓,是否有钱重仓。绝大部分的可有可无的机会,对你的收益不会有质的区别。 留存的现金也要注意收益率,比如定存、国债都是较好的减少通胀损失的手段;合理避税;对自己投资的类别和收益预期要很了解;房产也是一项比较不错的投资手段;对看不懂的黄金、收藏品等最好规避;注意多样化。 总之,一定要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合理的配置自己的资产。 在作者看来,影响股票和债券收益的主要因素包括3个:购买时的股利收益率、盈利和股利的未来增长率和估值关系。作者提出的市场长期收益率公式为: 长期股票收益率 = 初始股利收益率 + 增长率 注:长期相对股票收益率 = 初始股利收益率 + 盈利增长率 + 估值变化,但因为考虑通胀的原因,通胀率和估值变化户型抵消,得到了作者提出的公式。这里的长期股票收益率是指已经除去通胀率之后的绝对收益率。这里的一部分,个人理解的不是很透,还是需要多思考下。 注:个人看来,一只股票的收率分两部分,投资收益和投机收益。投资收益指的是,在pe不变的请况下,收益增长,进而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投机收益指估值水平上升,即PE上升而得到的股价上涨部分。而估值水平的上升时可遇不可求的,而收益的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 作者将人的投资阶段根据年龄和风险抗衡能力,大致的分为了四个阶段。25岁左右、35-45、55岁左右和65岁左右。这符合大部分人的财富积累周期。 在25岁左右的时候,如果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资金,但是一般生活节奏比较快,工作积极上进,风险承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可以将大部分的资产配置在股票上,以实现原始资本金的快速积累。 35-45,尽管收入已经比较高了,但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子女的压力,风险承受能力和25岁左右差不多,也股票配置也可以占据大部分资产。 55岁左右和65岁左右,到了求稳的阶段,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光,尽量风险最小化的实现财富的增长保值。股票适当的减少,更多的进行债券投资。 3种漫步法:省心省力型,投资于指数型基金,收益市场平均水平。亲力亲为型,自己挑选股票,主动的管理自己的财富,作者认为大部分人战胜不了市场。使用替身型,交给基金去管理资金,作者不推荐,大部分基金经历并不高明,甚至很糟糕,还要交高昂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最后作者推荐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基金,封闭性基金。在到期之前,不能赎回,只能在二级市场进行买卖。一般的封闭性基金,价格和净值相比都有一定的折价。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好好的研究下。 注:通读全书,作者主张的理论是弱势有效市场理论,即市场短期可能无效,但长期来看是有效的。这和格雷厄姆提出的“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不谋而合,和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大师的主要思想也是相通的。作者也提倡挖掘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但也提倡挖掘那些有故事的股票,可见作者是有一定的投机心理的,不过在市场中的人,任何一次投资,都是含有部分的投机的,没有纯粹的投资。可以认为,投资都是概率的游戏而已。作者的观点是: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市场长期平均水平。这个也是和巴菲特、林奇等人不同的地方。个人尽管对这个观点保持怀疑,但还是很敬畏市场的,时刻对市场保持敬畏。 这本书读完之后,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很多以前没听说过的理论都进行了详细介绍,是一本不错的书。观点的冲突,才能促使人思考,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还是那句话,千万别模仿任何人,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是王道! 这样的好书,应该多读多思考,以后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重读,应该会有更深刻的感悟!